中國創新,開拓發展新境界

時間:2012-11-05 09:29   來源:人民網

  圖①:工人正在生産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 司偉 攝 圖②:一款老年服務機器人在進行端茶杯演示操作。 徐勇 攝 圖③: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圓滿完成任務。 資料圖片 圖④:正在建設的中國最大海上風電場。 許叢軍 攝 圖⑤:中國“神箭”整裝待發。 資料圖片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

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創新大旗,更新發展觀念,轉換發展模式,探索形成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理論創新體系,創立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凝聚了最廣泛的社會共識,集中了最廣大的社會力量,發揮了最強大的制度優勢,為中國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和強勁動力。

  理論創新:

  科學發展觀成時代的行動指南

  進入新世紀,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發展起來後凸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複雜性都世所罕見。

  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實踐基礎上的思想變革、理論創新為先導的。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為我們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理論依據。

  “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和旺盛期,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央文獻研究室巡視員張寧説,其中,最為人矚目的是科學發展觀,它創造性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理論創新的核心和統領。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理論創新體系內容豐富、開放包容、宏大廣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等戰略思想助推著中國經濟騰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創新成果塑造了神清氣爽的中國風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國際戰略思想勾勒出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建設學習型政黨等黨建理論的創新則繼續豐富著黨的建設的總體佈局……

  “這些重大戰略思想都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都是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十八大代表、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説。

  “回頭看海南農墾的改革之路,正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一步一個腳印披荊斬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又好又快發展。”十八大代表、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一新説。

  總結新時期黨的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秦宣這樣概括:“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這一原則;始終站穩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這一立場;始終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始終追尋實現中國現代化這一目標。”

  體制機制創新:

  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

  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發展指明瞭方向,體制機制的創新則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

  實踐表明,機制機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産生的重要根源,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體制機制的創新。

  那麼,什麼樣的機制體制才是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七大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公司從立項、建設到投産僅用1年零4個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地行政審批大幅度‘瘦身’。”廣東的一位企業負責人説。10年來我國已先後分6批共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佔原有總數的69.3%。

  不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速,這10年,經濟領域,按照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深化投資、財稅、價格、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從未停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政治領域,包括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全面部署逐級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步前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成就令人欣喜;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強化政府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管職能、努力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環境補償機制,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日益創新完善……

  十八大代表、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陳峰感慨:“真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就要持續創新企業體制、機制,這是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中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