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解讀十八大“十大熱詞”

時間:2012-11-27 13:53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十八大“十大熱詞”解讀

  全國政協委員 詹國樞

  毫無疑問,黨的十八大將以其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里程碑意義而載入中國史冊。十八大所倡導和表述的中國共産黨新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也將一併載入共和國史冊,並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成為指導全黨全國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

  十八大報告中出現了哪些新詞、熱詞?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領會?筆者稍作梳理,將十八大“十大熱詞”及解讀整理如下。

  “科學發展”

  報告摘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解讀: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是十八大為黨的建設作出的新貢獻。科學發展觀作為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自十六大以來所堅持、所實踐、所總結出的新的理論體系,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是能夠指導中國建設和發展並且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繼續指導改革開放實踐的科學總結。它是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把科學發展觀與指導我國革命實踐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並列,作為黨的又一新的指導思想,必將進一步豐富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寶庫,並將為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小康新勝利而指引前進的方向。

  “建成小康”

  報告摘錄: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解讀:從“全面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一字之改,意義非凡。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曾提出,我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此一目標,曾經激起全體黨員和億萬人民團結一心,努力奮鬥,並且在短短10年時間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由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8.1%,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如今,黨中央又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將其時限定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前夕的2020年!我們相信,經過全體中國共産黨黨員和全國億萬人民的努力奮鬥,這一宏偉目標是一定會實現的!

  “兩個翻番”

  報告摘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解讀:“兩個翻番”,是十八大為新一屆黨中央提出到2020年實現的又一目標。説到國內生産總值翻番,我們已經不止一次提出,並一再如期實現,但是,建國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從未提出過城鄉居民收入發展的具體指標。十八大將此寫進報告,既反映了黨中央貫徹“以人為本”宗旨的堅強決心,反映了黨中央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格外重視,也體現出中國共産黨這一執政黨自我加壓的一種堅強信念,這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提出了更加明確、更加具體的執政要求。從統計數據看,十六大以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速超過10%;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1%,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只要保持這一發展速度,“兩個翻番”目標,完全能夠實現甚至提前實現。

  “四化同步”

  報告摘錄: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解讀:到2011年底,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達到了51.27%。這表明我們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正是在此基礎上,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四化”目標,而且對於四化之間的關係,也作了深刻準確的描述。其一,“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既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業經濟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資訊化必將為工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工業化無疑又是資訊化的堅實基礎。其二,“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這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託,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既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其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這也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沒有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會失去依託目標,廣大農民向何處去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總之,“四化”的同步協調發展,將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現代中國又好又快發展的宏偉藍圖。

  “四個監督”

  報告摘錄: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解讀:不受監督的權力産生腐敗,這是被世界各國實踐所一再證明的一條真理。權力如何運作,在運作中如何接受監督,不但關係到黨和政府的依法行政,也關係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十八大提出,監督權力的總原則是“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這裡的關鍵有兩條:一是人民監督,二是陽光運作。而要做到這兩條,具體而言,就必須做到“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四管齊下,讓各種監督既各自發揮其作用,又相互彌補不足,互為支撐。這就好比高懸于權力頭上的四盞探照燈,使我們的每一個當權者和用權人隨時都處於人民監督和陽光照射之下,使之不敢貪污腐化,不敢濫用職權,真正做到心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

  “五位一體”

  報告摘錄: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解讀:過去,我們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要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同步推進。黨的十八大將經濟建設等“四位一體”再加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範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這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的境界。十八大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這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全新的人與自然和睦共處、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

  “美麗中國”

  報告摘錄: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解讀:“美麗中國”這一全新表述,緣于“五位一體”的全新部署。生態文明建設的呼之欲出和持續發力,正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顯示,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在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上持續推進。全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10年來下降了12.9%;我們已經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並多年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十一五”期間,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只要我們沿著這一方向堅持不懈,持續努力,人人樹立起“美麗中國,有你有我”的觀念,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實現。

  “三個自信”

  報告摘錄: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解讀:“三個自信”這一全新表述,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的新要求。“三個自信”源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對我國國情的深刻把握、對民族命運的理性思考、對人民福祉的責任擔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這10年的發展進步、偉大成就,讓我們增強了這種自信的底氣。提出“三個自信”,對於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和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果,而這正是中國共産黨人堅定“三個自信”的堅實基礎。

  “四個意識”

  報告摘錄: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須增強使命意識,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始終保持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

  解讀: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這四個意識,雖然過去在不同場合我們也曾分別提出過、強調過,但十八大將此四個意識排列在一起,作為全黨所必須增強的一種整體意識,這還是第一次。增強“四個意識”,是黨中央對廣大黨員提出的新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求我們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向好的局面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增強創新意識,就是要求我們要在體制、機制、技術等各個層面大膽創新,在創新中爭創優勢、克服弊端;增強宗旨意識,就是要求我們全體黨員和幹部都必須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要忘記我們黨是為什麼而成立,為什麼而發展的;增強使命意識,就是要求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不但對於中國而且對於全世界都有示範意義,這是我們共産黨人肩負的崇高歷史使命。

  “八個堅持”

  報告摘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並使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解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有哪些原則是必須長期堅持、絲毫不能動搖的?十八大提出的“八個堅持”,即是我們黨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總結。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講的是我們黨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宗旨。二、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講的是我們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方向。三、堅持推進改革開放,講的是以什麼樣的手段去發展社會生産力。四、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講的是我們在革命和建設中所推行的法律與道德的根本取向。五、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講的是社會分配和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六、堅持促進社會和諧,講的是人們在革命和建設中所必須處理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七、堅持和平發展,講的是我們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基本國策以及處理與世界各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八、堅持黨的領導,講的是我們在推進建設和發展中所共同擁有並堅決服從的領導核心。當這“八個堅持”作為一種共同信念,牢牢根植于我們每個共産黨人頭腦深處時,我們的事業還能不成功,我們還有什麼艱難險阻不能戰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