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基礎。1月19日本報理論版《本週話題》欄目圍繞“為什麼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這一話題發表了一組專家文章,在讀者和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共鳴。同時,也有讀者提出了一些理論問題和實際困惑,希望能夠得到進一步解答。日前,記者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宇,請他們就讀者提出的問題作出分析和回答。
正確理解公有制為主體
問:對於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中的“主體”二字,應該如何理解?
孔涇源:應當明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産在社會總資産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産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産佔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顯著進展,形成了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環節和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集中。目前,雖然國有企業數量比以前減少了,但國有資産總量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大大增強了。舉幾個數字:2007年,全國國有工商企業資産總額超過35萬億元,比1997年高1倍多;2006年,全國國有工商企業實現利潤1.2萬億元,比1997年增長14倍。再加上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等以多種形式存在的公有制經濟,可以説,目前我國公有制經濟的資産數量明顯增加,資産品質大幅提高,主體地位更加鞏固。
問:我國為什麼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
張宇:堅持生産資料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資本主義和其他社會形態的經濟制度相區別的根本特徵。我國憲法第六條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根本要求。雖然資本主義制度在歷史上曾極大地推動了生産力的發展,但它具有的根本矛盾即生産的社會性與生産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兩極分化和經濟危機的週期性爆發。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有利於社會生産力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同的所有制關係決定了不同的收入分配製度。只有在生産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比較公平的分配製度,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與勞動的階級對立和對抗性的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經濟基礎。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自主發展的重要保障。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保持國家對關鍵行業和重要領域的控制力,增強國家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實現自主發展。
問:怎樣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孔涇源:首先,應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按照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促進公平競爭的要求,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加快壟斷行業分類改革,特別是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打破行政性壟斷;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和制度,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監管透明度。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公開、公平、公正,規範國有和集體企業改制行為,防止片面的“國退民進”、“只講‘退’不講‘進’”的傾向。其次,應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再次,還應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公有”不等於人人直接所有
問:有人認為,老百姓沒有對國有資産使用、管理和分配的發言權,也無法從國有資産的增值中獲利,公有制經濟的“公有”體現在哪?也有人認為,公有制意味著人人所有,應當把公有財産如國有企業的股份平分到個人手中,使人們分享公有制創造的財富。應如何看待這些觀點?
孔涇源:認為老百姓沒有從國有資産的增值中獲利的看法,顯然是不正確的。老百姓從國有資産增值中“獲利”,是通過企業將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財政、再由政府統一將其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包括人民生活水準改善來實現的。其中,用在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廉租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是直接惠及老百姓的。
公有制經濟的“公有”,體現在人民對國有或集體資産的所有權及由其所決定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上。國有資産是全體人民創造並屬於全民所有的。但在實踐中,全民不是人民個體的簡單疊加,人民不能以個體的形式直接行使所有權的全部權能。而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享有和行使民法上具體實在的所有權或其他財産權利。這就客觀要求有一個明確的人格化的主體——國家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産的所有權。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産法》規定:國有資産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産所有權。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
張宇:平分公有資産的主張錯誤地理解了公有制的含義。我們所説的公有制,是指全體或部分人民的共同所有制。在這種所有制關係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是所有者,但都不是獨立的所有者,只有聯繫起來才能成為共同的所有者。
公有制經濟的“公有”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人們平等佔有生産資料,任何人都只能憑藉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報酬,而不能憑藉對生産資料的壟斷獲得收益。第二,生産資料歸社會所有,國家作為社會的代表對國有資産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維護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第三,企業內部不存在資本與勞動的對立,企業的勞動者和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可以有效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結合。通過進一步探索和努力,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公有制的優越性就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
但是,如果把公有財産如大型國有企業、農村集體土地分到個人手中,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實現了社會公平,實際上卻把公有制轉變為個人私有制。這種個人私有的財産,會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所謂的“人民資本主義”最後無一例外地都轉變成了壟斷資本主義。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通過給每個公民發放私有化證券全面瓜分公有財産,其結果並沒有使絕大多數人變成所有者,哪怕是名義上的股東,卻使極少數人一夜間成為億萬富翁。
我國搞私有化意味著倒退
問: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都是實行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國為什麼不能搞私有化?
孔涇源:馬克思評價所有制的標準有兩條,一是生産力標準,一是價值標準。按照這兩個標準,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導致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對抗性矛盾,産生貧富兩極分化和階級剝削現象,出現階級矛盾與鬥爭。實踐證明了馬克思的判斷。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大規模私有化使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急劇倒退,大部分民眾生活水準下降。有資料表明,烏克蘭在推行私有化改革的10年中,國民經濟倒退60%。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搞私有制的國家都是經濟社會落後的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佔其中的百分之十幾。而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部改良,比如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來緩和社會矛盾和階級衝突、實現生産力發展的。但從資本主義世界反覆出現、程度不斷加深的經濟危機看,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生産力發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探索並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這是我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當前,我們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但由於基本經濟制度等方面的優越性,我國金融體系運作穩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歷史的和國際國內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我國決不能搞私有化,不能放棄已經被實踐所證明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而搞倒退。
張宇: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支配下,許多國家掀起了大規模私有化浪潮。然而,蘇東劇變後國家經濟的持續衰退、拉丁美洲新自由主義神話的破滅以及當前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都表明,全面私有化以及私有制不可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關係的和諧平衡,相反會導致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財富佔有和分配的兩極分化以及對大眾利益的損害。特別是私人壟斷資本和金融資本貪婪本性的惡性膨脹及其與現代資訊技術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結合,具有極大的掠奪性、投機性和破壞性。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部分金融機構實行國有化,雖然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危機問題,但它卻説明不顧一切的盲目私有化是有害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一個國家的制度選擇要與本國的國情相適應,照搬別國模式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問:國有企業改制是不是私有化?解散人民公社是不是私有化?土地流轉的最終目的是不是私有化?
張宇: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私有化的含義。私有化,指的是從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向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轉變。不能把一些私有企業的成立或一些國有企業改制為非國有企業當作私有化,就像我們不能把資本主義國家存在一些國有企業或者一些私有企業被“國有化”看作發展社會主義一樣。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就全國而言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産業可以有所差別。在國有企業改革重組過程中,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抓大放小”的方針,國家把發展國有經濟的重點放到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而一般性競爭領域中的許多中小型國有企業則通過轉制變成非國有經濟或非公有經濟,這樣做提高了國有資産的品質,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有利於發揮國有經濟的優勢。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積極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經濟活力,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孔涇源:對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是為了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推動國有經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同時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積極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促進各种經濟成分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民公社是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合作化運動的特定産物。實踐證明,這種“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體制不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其解體和消亡是歷史前進的必然,也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然。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土地流轉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資源環境制約,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只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規範進行土地流轉,就不會改變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性質,不會改變土地用途,不會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總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無論就我國改革的哪一方面內容來講,顯然都不是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