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發:北川縣城最後的守衛者

時間:2008-06-10 11:02   來源:人民日報

  6月5日,53歲的綿陽市公安局民警、共産黨員徐根發再次來到北川縣城的觀測點,監測北川縣城的最新情況。
  縣城一片沉寂,一山之隔的唐家山堰塞湖不停滲水,山石仍不時垮塌……惡劣環境下,一個人巡邏、穿梭于縣城,徐根發已連續堅守了15天。

  老兵臨危受命

  橫跨湔江的北川縣城大橋,是進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內觀測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後衝擊的第一站。徐根發的戰鬥崗位就在那裏。

  徐根發老家在安徽省,1973年參軍入伍後學會汽車駕駛技術,1990年,轉業到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成為一名普通民警。有著36年駕齡的徐根發能夠熟練駕駛各類汽車,善於在危險的山地路段行車。

  5月20日,為防止災區疫情發生,損毀慘烈的北川縣城全面封城。正在城內執行戒嚴和清退任務的民警,發現緊鄰北川的山體陡坡上有水明顯滲出,而在山的另一側正是高危的唐家山堰塞湖。選派駕駛技術過硬的民警入城參與執勤,成為執勤人員安全撤離的最大保障。

  5月22日,正在一線抗震救災的徐根發臨危受命,二話沒説,驅車直奔北川縣城,接受生死考驗。

  5月23日,綿陽市公安局前線安保指揮部在北川縣城及周邊山上設立了4個觀測點。徐根發主動提出,讓戰友們前往相對安全的縣城周邊觀測點,自己孤身深入設在縣城大橋附近最危險的觀測點,並在城內開展巡查。就這樣,隨著唐家山堰塞湖險情升級,城內執勤人員逐步全部撤離,徐根發成了北川城內最後一名守護者。

  險情隨時存在

  每天早上6時30分,徐根發準時駕車從設在擂鼓鎮的北川縣公安局臨時駐地出發,前往自己的崗位。

  徐根發告訴記者,在縣城觀測巡查一段時間後,必須回到設卡點對身體和車輛進行消毒防疫處理,然後再返回。一天下來,通常要往返10多趟。

  三道拐位於北川縣城入口處,由三道180度急轉彎連接而成,總長約1公里,左右都是陡崖峭壁。大地震引發大面積山體滑坡,三道拐段路面嚴重坍塌,並被滾落的巨石完全掩埋,將整個北川縣城與外界完全阻隔。直到現在,在巨石間開闢不久的簡易便道,也時常在余震中被堵塞。

  5月30日上午10時,是徐根發回卡點消毒的時間。他小心地駛進三道拐地段。當到第二道拐的急彎道口時,前方一側的山坡上突然發生坍塌,飛落的砂石夾著三塊巨石向他飛奔而來。剎車、倒擋,所有動作徐根發幾乎是一氣呵成。

  “轟”的一聲震天巨響,一塊巨大的石頭狠狠地砸在僅距車頭3米左右的路面上,巨大的衝擊力使車頭偏向一旁,險些墜下山崖……

  對講機裏傳來戰友們急切的呼喊聲:“老徐!老徐!”徐根發很快平靜了下來,他反倒安慰焦急的同事:“我沒事,別下來,我馬上就到。”

  “這樣的情況隨時都可能在他身上發生。”徐根發的同事説,“這也是他一直不讓我們隨他出警的原因。”

  因為我是警察

  為防止感染,每天出去執勤,徐根發不得不用防化服將身體裹得嚴嚴實實。每晚8時許,他才能回到臨時駐地。脫去防化服,一股濃濃的汗酸味立刻散漫開來。“我知道自己很臭,但沒有辦法,防化服密不透風,氣溫又高,裏面的衣服很快就能擰出汗來。”他説。

  6月2日,在徐根發返回卡點的途中,在三道拐斜坡上,一名50來歲的中年男子正朝縣城方向疾行。“危險,立即回前方卡點消毒……”他下車跑上前去連聲高喊。中年男子見有警察阻攔,只得轉身向卡點方向走去。

  “我不能讓老百姓再做無謂的犧牲。”徐根發説,他還將繼續在此堅守,“我是一名老公安,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多做點事告慰遇難同胞……”

  徐根發一直堅守在救災一線。提起家人,老徐滿是歉疚。他説,我沒有時間照顧他們,也希望他們能理解,因為我是一名警察。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