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冬梅:白衣戰士托起生命的希望

時間:2008-06-12 11:16   來源:新華網

 

圖為廣東省抗震救災醫療隊護士刁冬梅同志作報告 新華網 陳競超 攝

  [刁冬梅]各位領導、同志們:我叫刁冬梅,是廣東赴四川抗震救災醫療隊的隊員。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震驚廣東。5月13日晚上,我們第一批廣東醫療隊飛赴成都抗震救災。按照衛生部的命令,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汶川映秀鎮!

  過了都江堰以後,交通受阻,通訊中斷,必須急行軍。我們只帶了兩天的乾糧,儘量多帶藥品,最重的大藥箱有50多斤。一路上險象環生,左邊是峭壁,右邊是岷江,最難走的地段,我們只能把藥箱頂在頭上,貼著峭壁慢慢摸索。一個隊友腳下一滑,差點掉下江去,可他的手還死死抓住藥箱。

  3個多小時裏,我們手腳並用,艱難地往前挪,心裏只有一個念頭:趕快到映秀,救人!救人!

  到了映秀鎮,眼前的慘像使我們震撼:漩口中學前的壩子上躺滿了傷員,有的頭部流血,有的多處骨折,有的甚至奄奄一息,痛苦的呻吟此起彼伏……

  生命在呼喚,我們立即展開緊急救治,包紮、輸液、上石膏、做手術,經過大家連續奮戰,贏得了救治的黃金時間。

  一天,我們接到緊急通知,匆匆趕去映電公司辦公樓的廢墟,搶救倖存者虞錦華,她被困在坍塌的樓梯和橫樑之間的狹小空間裏,已經150個小時。骨科專家楊欣建戴著頭燈費勁地鑽進去,立刻驚呆了:那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一雙眼睛,六天六夜過去了,虞錦華驚恐、絕望的眼神,突然充滿了求生的期盼。她的雙腿被巨大的橫樑死死壓住,膝蓋以下肌肉全部壞死。要把她救出來,只有一個辦法——截肢。楊醫生檢查完傷勢,迅速爬出洞外,和隊友們商定了動作要快、失血要少、力求保全生命的手術方案,接著第二次爬到小虞身邊。

  “醫生,能不能不鋸腿?我還想走路!”虞錦華哀求説。

  楊醫生心裏咯噔一下,他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轉移了話題:“小虞,你哪一年出生的?”“64年”,“我比你大一歲”。這時一陣灰沙塵土掉下來,外面的隊友大喊:“余震了,楊醫生,快出來!”情況十分危急,但楊欣建沒有動,他用力握著小虞的手:“妹子,你是好樣的,大哥要向你學習。聽大哥一句話,咱堅持了這麼久,就是為了活著,只有活著才能走路啊。”“很疼嗎?”虞錦華問。“有些疼,別怕,大哥給你打麻藥!你的親人都在外面等著你呢!”虞錦華閉上眼睛,點了點頭,淚水順著眼角流下來。

  楊醫生半跪著,穩穩地拿起手術刀。為了他的妹子今後能順利安裝假肢,為了他的妹子還能站起來走路,他消毒、止血,小心翼翼地切除壞死的部位,在不到兩個立方的空間裏,進行著他平生最艱難、最痛心的手術。50分鐘,60分鐘,70分鐘,虞錦華終於救出來了!而耗盡體力的醫生卻癱坐在廢墟上。

  這一刻,我們已經不僅僅是醫生和傷員的關係,而是患難與共的骨肉同胞!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50多支廣東醫療小分隊先後開進地震災區。我們眼中流著淚,心裏流著血,全身心地救治傷員,災區群眾見到我們總是説“謝謝你們,太謝謝你們了”。作為一名隊員,我在為傷員換藥打針的時候,常常因為他們的堅強熱淚盈眶。最讓人感動的是,當地糧食奇缺,老鄉自己都不夠吃,一位農民兄弟還送來一桶熱騰騰的稀飯,硬逼著我們吃完,多好的父老鄉親啊!

  5月17日晚上,映秀暴雨傾盆。我們在緊張的救治中,又接到一個更艱巨的任務——阿壩州救災指揮部要求我們抽調20名男醫生,于18日淩晨進入災情嚴重、還沒有醫療隊的"生命孤島"耿達鄉。

  連日來缺水缺糧、沒日沒夜,醫療隊員已經筋疲力盡。而從耿達逃出來的老鄉勸我們:那條路至少要走三天三夜,余震不斷,大石頭老是往下滾,你們現在去不得呀!又一次生死考驗,又一次艱難抉擇。

  隊長廖新波首先報名,但指揮部不同意:你得留守指揮!52歲的徐如祥教授是副隊長,他二話不説,挑起了領隊的重擔;共産黨員肖建斌主動請纓:“我去!我的孩子已經16歲了,他們的孩子還小……” 

  風雨交加中,一個個隊員報了名,有的還悄悄寫下了遺書。余振華醫生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我的決定也許對不起你和我們的女兒,但是如果我不去,就更對不起我的良心……萬一我回不來,你答應我,一定要好好過下去。女兒還小,你暫時別告訴她,就説,爸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救人去了……”

  那是一個悲壯的風雨夜,我們把唯一沒有漏水的大帳篷,讓給了即將出征的戰友,其他人默默地躺在濕漉漉的帳篷裏,徹夜難眠……

  到了耿達,大家一大早就出發爬大山,走遍17個村子,搶救傷員、搬運遺體,直到天黑了才回到山溝裏的帳篷。

  十幾天日夜奮戰,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徐如祥教授徹底累垮了,他高燒39度,一天拉十幾次肚子,雖然大家背進去很多的感冒藥、止瀉藥,可都給傷病員用了。有人問他當時為什麼不給自己預備點藥,徐教授搖搖頭説:“看著那麼多傷病員,誰會想著把藥留給自己呀?”簡簡單單一句話,大家的眼睛濕潤了。這就是我們醫務人員的真情流露。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氣炎熱,垃圾堆積,許多遇難者遺體等著安葬,大量動物屍體腐爛發臭,空氣中瀰漫著難聞的味道。“大災之後防大疫”的問題迫在眉睫,一批批衛生防疫小分隊趕到災區。大家天天背著幾十斤重的噴霧器,在廢墟上消毒、處理遺體,甚至建垃圾站、挖廁所。

  彭志強博士和隊友花了一整天時間,在河灘地上挖了兩道一米多深的壕溝,外面圍上帆布。這樣的廁所,在震後的南壩鎮很實用,大家管它叫“博士廁所”。一天,防疫小分隊到龍壩鄉藏族同胞聚居的瓜蘇村,進行全面消殺,忙了整整一天。當大家拖著疲憊的身體準備下山時,發現全村的男女老少在綿綿細雨中,等候在村口為大家送行,捧著聖潔的哈達,端著剛開封的青稞酒,老族長動情地説:“感謝你們幫我們趕走了病魔,帶來了吉祥,我們留不住你們,請你們多喝幾杯酒,扎西德勒!”大家感動得説不出話來,心裏卻在呼喊:請放心,我們一定要讓你們健健康康地生活!

  這段經歷讓我們終生難忘,面對病魔和災難,職責令我們必須如此。因為我們知道:在老百姓眼裏,我們就是生命的希望;在抗震救災的戰場上,我們的名字叫“白衣戰士”。謝謝大家!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