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述評:海地重建的歷史機遇

時間:2010-01-27 15: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加拿大蒙特利爾1月25日電(記者張大成)強烈地震造成慘重損失的海地,其當前要務已轉入災後重建,國際社會為此群策群力。2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關於海地震後重建的部長級國際會議繪製出了一張行動路線圖。之前,有專家提出,應該制訂一個海地版的“馬歇爾計劃”,還有人認為,應該成立一個“海地恢復基金”、或者成立一個“海地重建協調委員會”,等等。

  海地是一個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多萬的加勒比小島國,風光秀麗。但多年內亂頻仍,衝突動蕩,這次強烈地震雪上加霜,使10多萬人遇難,總統府等政府機關大樓倒塌,國家機構幾乎癱瘓,更不要説普通百姓特別是窮苦人家的遭遇了。

  大災之後,海地的復興之路在哪?

  人們常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輸血不如造血。放眼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是單純依靠別國的援助而獲得發展能力的。災後重建,海地面臨挑戰,也面臨機遇。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説,海地曾是加勒比地區最富饒的國家之一,“你們可以重新成為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利用你們內心和頭腦中的資源”。

  海地是哥倫布于15世紀開闢的首批美洲殖民地之一。1697年,法國和西班牙將海地所處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分割為法屬西部(現在的海地)和西屬東部(現在的多明尼加共和國)。為擺脫殖民統治,吃苦耐勞的海地人長期抗爭,海地最終於1804年宣告獨立,成為拉美地區的第一個獨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為爭取獨立,海地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海地人被要求向包括法國、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支付金額巨大的所謂“補償金”,這筆錢幾乎耗光了這個新興國家的所有“家底”,加之經濟社會發展遲緩,海地逐步淪為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目前7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成人文盲率為47%。

  自獨立以來,海地內亂不斷。2004年海地前總統阿裏斯蒂德被推翻後,聯合國開始向當地派駐穩定特派團,但政局一直動蕩不安。

  大地震以後,海地總統普雷瓦爾説,雖遭此劫難,但國家不會亡,人民不會亡。他對全球各國和地區以及民眾向海地提供慷慨援助表示感謝。

  海地的命運應該由海地人決定。海地的重建工作應當由海地人作為主導力量。海地目前需要的是平等無私的國際援助、科學合理的援助機制,以及立即著手的實際行動。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應通力合作,無私奉獻,切實幫助海地人構建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們期待海地儘快走上復興之路。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