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生態特色農業結碩果:山窩窩開出幸福花

時間:2008-12-10 10:51   來源:法制日報

  剛剛舉辦完第六屆月柿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縣蓮花鎮廣場並沒有安靜下來,一排排來自全國各地的卡車和慕名而來的遊客讓這裡再次變成歡樂的海洋。“我是在網上知道恭城月柿的,這裡的柿子在全國可是出了名的,看來這次我又不虛此行了。”看著滿載月柿的卡車,來自浙江的李佔奎師傅臉上挂滿了笑容;和他一樣喜形於色的還有坐在紅岩村自家小洋樓門前的瑤族大媽祖月珍,她伸出四個手指喜盈盈地告訴記者:“我有四個兒子,都住在這個村子裏,家家都有小洋樓,大兒子前不久還買了一輛別克小轎車。”把李師傅的快樂與祖大媽的幸福連接在一起的正是紅岩村這滿山遍野紅彤彤金燦燦的月柿。殊不知,30多年前當地曾流行一個順口溜:“一隊二隊頂呱呱,三隊四隊燒泥巴(磚瓦),五隊六隊刨柿花,七隊八隊靠國家。”而紅岩村正是七隊八隊。強烈的歷史反差讓紅岩村人對政府,對月柿一直懷著特殊的感情。

  窮則思變。上個世紀90年代,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紅岩村人不等不靠,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村民們上山墾荒種月柿,屋前屋後建欄養豬,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城裏的農業技術專家下村傳授種植月柿的技術,村民們也摸索出了一套優質、高産、管護的技能。他們利用沼渣、沼液給月柿施肥,生態肥的使用和無公害標準化技術的普及,讓“恭城月柿”名聲大震,一時間遠銷港澳和日、韓等東南亞國家。嘗到甜頭的紅岩村人如今已把月柿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七百多畝,月柿儼然已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支柱産業。

  “怕不怕有一天柿子不好賣了?”面對記者的提問,蓮花鎮黨委書記歐陽軍輝擲地有聲地説,“不怕!我們這裡有好幾家果汁廠和果品加工廠,還有賞柿、摘柿生態旅遊業。第一屆月柿節就接待了近百萬的遊客,光旅遊收入就三百多萬元!”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象紅岩村這樣依靠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實現“一村一品”致富的農村還有很多很多……

  廣西是一塊得到上天恩賜的寶地,特色農産品眾多,如何將潛在的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廣西立足自身優勢,不斷圍繞優勢特色農産品區域佈局和産業集群發展方向,編制了甘蔗、柑桔、香蕉、桑蠶、食用菌等八個優勢産業發展規劃,通過政府、企業、農民三方聯動,引導、扶持、組織三管齊下的方式推動優勢農産品基地建設。此外,廣西還大力實施“十百千萬”活動,通過重點扶持10家大型龍頭企業,壯大100家區域骨幹企業,發展1000家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10000個專業屯,以推動農業産業優化升級,帶動農民增收。

  隨著農業産業結構的持續推進,農産品區域佈局也進一步優化。在廣西,河池等五大桑蠶優勢區産繭量佔全區的83.8%,22個糖料蔗優勢區域縣産量佔全區的84.5%,水果産業形成了桂北柑桔、左右江流域香蕉、桂南和西江流域荔枝龍眼等優勢産業帶。

  除了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也是廣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在百色市右江河谷,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在綻放光彩。田東縣是科技園區覆蓋縣之一,雖然已是12月份,但是田東縣的芒果樹林裏卻飄出陣陣果香。這是由國外引入中國並經篩選培育而成的“四季蜜芒”。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在自然條件下普通芒果物候期為2至4月份開花、5至8月份成熟上市。而科研單位通過對四季蜜芒反季節栽培核心技術的研究,實現了該品種秋季開花冬季結果的突破,這一成果有效地彌補了市場的空缺,據介紹普通芒果售價僅為每公斤五元左右,而四季蜜芒每公斤則高達12元。

  在廣西,農業生産良種良法已全面普及,科技創新亮點紛呈。“看禾選種助農增收”大型科技活動在廣西累計推廣良種一千多個,糧食作物“三免”技術和經濟作物的“三避”技術全國首創。2002年以來廣西累計推廣水稻、玉米、馬鈴薯免耕技術面積5600多萬畝,增收節支近40億元。

  隨著農業生産水準和生産能力的提高,農民切切實實地過上了好日子。八桂大地上山窩窩裏的屯屯寨寨就像開在田野間的一簇簇花團,甜蜜而幸福。

  大新縣霞山屯原本是一個黑水河邊的邊遠小屯,村子地處低窪,村子和田地飽受雨水或洪水的浸淹,苦不堪言。近年來,霞山屯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走上了“種蔗為主,養殖為輔,務工為補”的富裕之路。富裕起來的霞山屯人更是迫切期盼改善居住環境。2004年結合崇左至大新二級公路建設的契機,縣鎮政府積極引導群眾整體搬遷,建設新村。他們還請來了廣西自治區設計院為村民們規劃新村。如今的新村家家戶戶住上了別墅式居民樓房,而且村裏還有環村道路、村委辦公樓、籃球場、廣場等基礎設施。在村委辦公樓裏村民們定期學習農業科學技術,農村書屋建設已小有規模,現代遠端教育網也成為村民們學習提高的工具。村裏還成立了由九個人組成的村民自治理事小組,大家共同決定村裏的大小事務。

  農業強了,農民富了,新農村建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盡善盡美。近年來廣西自治區新農村建設在各地大力推進農村試點建設,先後涌現出能人牽頭模式、生態旅遊模式、企業帶動模式、産業引領模式、政府整村推進模式、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模式、城鎮發展模式七種模式。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工程,開展聯手共建活動,探索出産業推動、設施拉動、骨幹帶領、文化引導、企業帶動、政府扶持等多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在組織協調、多方參與、資金使用、村民自治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且卓有成效的新機制。 (莫小松 黃文浩)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