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就準時在廣西桂林漓江上演,累計已創造了5億多元的票房。該劇的成功,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50年來文化建設成就的一個典範。
廣西素有“歌海”盛譽,有12個世居民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如此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應如何發展和繁榮?“實施精品戰略,深入挖掘,加強創新,整合資源,扶持名家,生産更多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精品。”自治區主席馬飚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反映了廣西對文化精品生産的深刻認識。
廣西堅持走民族化藝術創作之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西民族歌舞劇《劉三姐》享譽海內外;彩調劇《三朵小紅花》、話劇《朝陽》等蜚聲劇壇;歌曲《紅棉頌》、舞蹈《拉木歌》等影響廣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桂劇《泥馬淚》、舞蹈《趕圩歸來啊哩哩》、風情壯劇《歌王》、壯劇《瓦氏夫人》等,更是實現了舞臺藝術的整體突破。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李格訓介紹,近5年來,廣西118個專業劇團每年演出超過1.2萬場,觀眾1450多萬人次,其中深入基層、農村演出超過6000場,觀眾700多萬人次。
廣西戲劇抓住了壯鄉觀眾的心,更得到全國觀眾的認可。民族音畫《八桂大歌》摘取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大獎和第七屆中國藝術節觀眾最喜愛劇目獎桂冠;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入選2004—2005年度“十大精品劇目”,被譽為我國舞劇創作的一個里程碑;桂劇《大儒還鄉》獲中國戲劇獎,併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印象 劉三姐》獲得文化部首屆創新獎和全國十大盛事演出獎,入選全國首批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文化不僅唱響、唱美了廣西,還提高了廣西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這樣評價。
多年來,每逢金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便盛大亮相。近幾年,民歌藝術節不僅實現了盈利,還榮獲全球節慶協會節慶行業獎綜合最高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活動”等榮譽。
新版《劉三姐》是廣西首部市場運作成功的戲劇。《八桂大歌》是廣西戲劇走市場的又一次重要探索。2007年初開始,《八桂大歌》連續在22個省市進行演出,創造了國家級精品劇目第一次最大規模、最大範圍的巡演活動。
近年來,廣西通過市場化探索,還打造了“愚自樂園”、“柳州動漫遊戲産業基地”、桂林臨桂三皮畫、百色靖西繡球村等一批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品牌建設帶動全區文化産業集群規模化崛起。
廣西在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上也積極探索。
2006年金秋,作為“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係15週年紀念峰會”的慶典晚會,《金風送來山水情——風情東南亞 相約在南寧》唱響綠城。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高度評價:“通過文藝表演,使與會的東盟國家政府代表團深刻感受到了中國的軟實力,影響極為深遠。”
而《印象 劉三姐》運作模式的輸出,則突破了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貿易的傳統做法。目前,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已對《印象 劉三姐》的運作模式進行了考察,廣西與越南、柬埔寨的文化旅遊機構達成建設“下龍灣旅遊演藝項目”和“吳哥旅遊景點實景演出項目”的協議。
廣西“劉三姐藝術團”數次對東南亞國家進行訪問演出,形成交流合作新機制;2005年,南寧市藝術劇院參加日本愛知縣國際科博會演出獲得成功;2006年,《八桂大歌》在香港展演告捷……近年來,廣西已有167個文化團體出訪32個國家和地區,25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文化代表團來桂進行文化交流貿易活動,促進了廣西與世界各國的友誼。( 本報記者 龐革平 謝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