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境建設大會戰到東巴鳳建設大會戰,從大石山區大會戰到桂西五縣建設大會戰,從興邊富民大會戰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依靠從中央政府的支援到各兄弟省區政府的援助,走出了一條從扶貧救助到實現共贏的發展道路。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貧困山區農民韋義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上午在土地上忙著照料莊稼,下午還要前往縣裏的農民科技培訓中心接受科技培訓。曾經因為缺少教育和培訓而導致廣西貧困山區居民收入無法提高的問題,如今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韋義豪的生活折射出這種轉變的巨大效益。5年前接受了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的他,在建起了地頭水櫃後,家裏的2畝多地畝産超過2000斤,加上冬季種菜,年收入超過2200元。如今,他又開始在科技培訓中心學習板栗嫁接技術。準備把屋後的12畝荒山全部改造為板栗園。僅此一項,就有可能給他帶來每年4000元的收入。
廣西壯族自治區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承偉認為,廣西的扶貧做法從簡單注入資金解決生活問題的“輸血式”扶貧向輸入教育和培訓、提高謀生手段的“造血式”扶貧轉變,既包括為貧困地區人群提供技術資訊上的支援,又包括給農民提供接受培訓後外出打工的機會,這種做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群眾脫貧。
記者在巴馬、東蘭、鳳山等國家級貧困縣採訪時發現,農民技術人員把各種農業先進技術編成當地山歌、繪成漫畫,在田間地頭傳播。這種做法讓識字率不高的當地群眾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技術,了解了政策。
廣西一方面依靠國家投入大力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則不斷拓展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爭取到了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國際行動援助、社區夥伴計劃、世界宣明會等的多邊機構合作項目、政府雙邊合作項目、國際民間機構合作項目、技術援助與人力資源開發項目、社會資源動員項目進入廣西開展扶貧合作,使外資扶貧增加了扶貧開發投入總量,補充了項目區扶貧資金的不足,緩解了項目區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
世界銀行中國西南扶貧項目經理皮安瀾曾評價道:“廣西無論在項目設計、準備、實施和評價階段,一直有著十分突出的表現。當每一次面對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依靠廣西提出創新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1978年到2007年,廣西絕對貧困人口從2100萬人減少到65萬人,絕對貧困發生率從70%下降到2.1%;49個貧困縣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從100元增加到2770元,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從90多元增加到2429元;49個貧困縣每人平均産糧從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60公斤。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衣著、食物結構得到全面改善,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民意民感感謝關懷;黨心政情情暖邊關”,這是靖西縣湖潤鎮華利村弄義屯邊民彭廷建樓房前的一副對聯。就在幾年前,彭廷建全家7口人還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危房裏。如今,依靠廣西邊境建設大會戰的資金和全家人的辛勤勞動,彭廷建一家人住上了兩層樓房。
彭廷建所在的村屯只是大會戰獲益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廣西始終堅持通過大會戰方式,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群眾改變生活面貌。
2000年8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邊境那坡、靖西、大新、龍州、憑祥、寧明、防城、東興8個縣(市、區)開展建設大會戰,總投資達21.6億元,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實現了“興邊、富民、睦鄰”的預期目標。
2003年初,廣西在東蘭、巴馬和鳳山三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共投入22億元,結束了三個縣無二級公路的歷史,在廣西同類水準的縣中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目標,是廣西目前公路網最完善的區域之一。
大會戰還帶來了當地群眾收入的增長。東巴鳳三縣當地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1177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5元,增長78%,絕對貧困人口從2002年的12.2萬人下降到2007年的7.5萬人。目前東蘭、巴馬、鳳山分別形成了以現代中草藥和板栗産業、世界長壽旅遊和長壽食品、八角和林産業為重點的特色産業。
廣西提出到2010年把絕對貧困人口由2007年的65萬人進一步減少到29萬以下。與此同時,通過加快城鎮化水準、提升農民素質等方式,實現廣西、廣東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範圍內更大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