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促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保留多樣化民族風情

時間:2008-12-16 13:51   來源:新華網廣西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印象?劉三姐》、《瓦氏夫人》……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以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産業、建設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等形式,大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少數民族文化精品,使廣西這個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至今保留著多樣化的民族風情。

  12月13日,中國首部大型壯族原生態歌舞劇《壯錦》在革命老區廣西百色市開演,該劇以濃郁的民族風情令許多觀眾驚嘆。

  《壯錦》以一個母親和3個兒子用愛情、智慧、生命尋找帶有壯民族幸福密碼的一幅壯錦為線索,將壯錦、馬骨胡、百鳥衣、馱娘江等壯族民間傳説的精髓加以昇華,並融入壯民族標誌性的風景,包含了服飾、舞蹈、習俗等風情。

  當《壯錦》在八桂大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之時,一部反映侗族民俗、文化生活的電影《金畫眉》正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石門衝生態景區開拍。據介紹,這是繼今年侗鄉電影題材《田歌》之後,又一部反映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風土人情的電影作品。

  在充分利用歌舞、電影等藝術形式挖掘廣西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同時,廣西還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據了解,5年來,僅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文員會就安排了800多萬元的專項經費,用於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廣西少數民族古籍辦整理了1000多萬字的民族古籍,先後出版了《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還盤王願》、《密洛陀古歌》、《壯族通史》、《瑤族通史》等一批書籍。

  建設民族生態博物館是廣西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的又一形式。一條百年古道連接相鄰的村寨、意蘊深遠的染指服飾、別具匠心的穀倉、粗曠豪邁的銅鼓樂舞、神秘悠遠的岩洞葬、古樸莊重的砍牛送葬……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看到的景象。

  南丹百褲瑤生態博物館館長陸朝金介紹,生態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有效模式。2003年底廣西啟動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以來,相繼建成了南丹縣白褲瑤民族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生態博物館、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和賀州市客家生態博物館。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有54個民族成份,其中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個民族為世居民族。2007年末,廣西總人口500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自治區總人口的38.5%,是我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自治區。(記者 王軍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