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西鄉塘區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

時間:2008-12-15 13:30   來源:廣西日報

  養老,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是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南寧市西鄉塘區開創了一種居家養老的新模式——社區“結親認養”,讓“空巢”孤寡老人有了親人,得到了親情慰藉,體驗了家庭的溫暖。      

  “居家養老”新模式:“結親認養,包戶服務”

  房間乾淨整潔,老人和藹健談。71歲的符良玉老人和溫婉的康園園緊靠著坐在一起聊著天,不時開心地大笑,康園園神情親昵地看著老人,許多人都誤認為兩人是母女倆。其實,一年前,兩人根本就不認識。

  家住南寧市西鄉塘區南機社區的符良玉原是南機廠的退休職工,平時性格開朗,善於交際。然而,丈夫去世後,兒子又在加拿大工作,孤獨的老人漸漸變得消沉起來,很少出門與人交流,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2007年底,該城區創建了一種“結親認養,包戶服務”模式,為高齡、特困、孤寡、重病、身邊無子女的企業退休老人尋找可以依靠信賴的“親人”。符良玉老人成為“結親認養”服務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在城區組織的“結親認養”見面會上,30多歲的康園園與她結親,兩人一見,格外親熱,情同母女。康園園是湖南人,隨先生來南寧定居。西鄉塘區開展“結親認養”服務模式後,她很快就報名了,並和符良玉老人結上了親。此後,母親已去世的康園園就把老人當做自己的母親,因住在同一社區,她有事沒事都愛去老人家,為老人買菜、煮飯,做家務,有活幹活,沒活兒就陪老人上街、拉家常。老人非常開心,心情也格外好,逢人便説:“我這乾女兒真好!”老人的兒子在國外得知母親認親情況後,也非常開心。

  人老了,子女又不在身邊,還有不少孤寡、特困老人,對於這些老人來説,常常面對的是“出門一把鎖,回家一盞燈”的情形,孤獨、寂寞,時刻縈繞著他們。

  “我不願意去養老院,那裏許多老人體弱多病,看了心裏難受。”80多歲的李奶奶老伴早逝,一個人獨居,她家附近有一所養老院,但她堅決不去養老院養老。

  其實,有李奶奶這種想法的人很多。在記者隨機詢問的十多個老人中,有7成以上的人願意在家養老。特別是有一定的居住條件,身體相對健康的老人,他們喜歡在熟悉的家裏生活。部分老人也因為生活貧困不能進養老機構。居家養老仍是許多老人的首選。

  2002年,南寧市開始實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據資料顯示,廣西已進入老齡社會。現在南寧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8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萬人左右的趨勢遞增。這麼多老人進入社區後,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心理慰藉乃至臨終關懷實際上完全託付給了社區。雖然每個社區都配備了老人專職工作人員,但遠遠滿足不了老人們各方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西鄉塘區是南寧市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城區,有71個社區。幾年來,該城區先後接收企業退休老人40133名,超過全市接收總人數的1/3。其中,有8個社區接收的企業退休老人超過1000人,南機北社區就有1118名企業退休老人。還有不少事業單位退休老人及無工作單位的老人。目前每個社區配備一名專職的勞動保障協管員,他們要“管”幾百名甚至上千名退休老人,難度不小。管理人員配備不足,人手短缺,容易出現管理不到位、服務不到家的問題。另外,服務模式單一,單純依靠勞動保障協管員平時組織看望慰問社區老人,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調查工作需要,這種管理方式和服務模式遠遠滿足不了企業退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幾年來,西鄉塘區一直在探索一種居家養老新模式。他們深入調研,把高齡、孤寡、長年患病、生活困難等老人逐一登記造冊,把身邊無子女的老人作為調查重點。對於確定列入幫扶的老人,到府面對面交談,徵求他們的意見。在取得老人認可後,該城區大膽嘗試,創建了以社區為依託的“結親認養、包戶服務”新模式。他們把需要幫扶的老人基本情況,包括家庭住址、身體狀況、服務需求等,向老人所在街道、社區等範圍進行公示,公開招募“結親認養,包戶服務”人。公示不多久,許多人報名認親。經過篩選,同一社區、同一幢樓的熱心志願者被確定為首選的“認親”人選。為加強聯繫,政府為雙方頒發“結親認養卡”,卡上有聯繫電話、家庭地址等。13位高齡、孤寡的老人成為首批受益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孤寡老人不孤單    

  在結親乾媽黎萬芳老人的家,51歲的陳少瓊熟練地擦拭廚房案臺,然後洗菜做飯,就像在自己家一樣。孤寡老人黎萬芳今年85歲,滿頭白髮,精神頗好。前幾天手受傷了,家務活不能幹了。陳少瓊得知後,每天下班後都來幫老人做家務。

  家住南寧市西鄉塘區萬力社區的陳少瓊笑著説,她兒子已在深圳工作,老伴又退休在家,家裏沒有什麼負擔,心地善良的她3年前就經常幫同幢樓的黎萬芳老人做事。“我不圖什麼補助,誰都有老的時候,能幫的時候儘量幫一把。”陳少瓊話不多,但提到她,社區裏的不少人都佩服她。

  “其實,我居住的地方有不少做好事的人,我的鄰居家一個小夥子經常幫我幹些重活。這個社會好人多,只要政府能組織起來,力量會很大的。”陳少瓊誠懇地説。

  在羅文園藝場職工宿舍區,曾肖帶是個有求必應的好鄰居。她有4位高齡老人鄰居。幾年來,她一直主動幫忙幾個老人做些重活,生病了就幫助護理。為了鼓勵她,西鄉塘區每月發給她500元補助費。不久前有了孫子後,她更忙了,就讓護工韋松幫忙護理老人。

  西鄉塘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農乃作説,“結親認養”服務模式是一種政府主導推動、部門組織實施、社會力量支援、群眾志願參與的管理服務新格局。“包戶服務”方式則把退休老人託付給所在社區黨組織愛心小分隊、鄰居、所轄的大學生志願助老小組,實行包生活照料、包家政服務、包護理康復的“三包服務”。

  雖然,這種模式還沒有普及,但它是星星之火。目前,運作近一年來,進展好,沒有一戶認養人中途退出,也沒有任何投訴。很多老人接受了這種方式,渴望“認親”居家養老。現在又有10個老人申請“結親”,希望幫助在家養老。     

  調動社會愛心,“結親認養”讓“居家養老”充滿親情

  

  劉翔家住南寧市壯錦社區。陽光帥氣的小夥子心地善良,他有兩個奶奶,一個是親奶奶,另一個是他從2006年以來就開始照顧的孤寡老人——“和親奶奶一樣親的幹奶奶。”

  劉翔從小和母親一起生活。生活在單親家庭的他雖然生活艱辛,但性格開朗,一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做不到孝,就什麼也做不成。做好事沒有別的緣由,僅僅開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劉翔樸實地道出他的“動機”,讓人對他欽佩不已。劉翔一直照顧80多歲的親奶奶。2006年,劉翔認識了83歲的梁秀清奶奶,從此經常和梁奶奶聊天,老人也喜歡他,視他為親孫子。2007年,在西鄉塘區舉辦的“孤寡老人結對子”活動上,兩人正式結為幹婆孫。

  目前,西鄉塘區把“結親認養”工作當做一項重要內容,積極探索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重點,採取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巡視服務和專業化服務相結合、志願服務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辦法,積極為居家老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志願服務、專業服務、市場運作的居家養老模式。並依靠社會力量、挖掘社會資源,發動駐地居民與退休老人結親,發動轄區高校大學生擔任“敬老助理員”,志願服務企業退休老人,提升管理服務水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身邊沒有子女,需要人去關心照顧他們,我們每週定期為退休老人提供無償服務,我們從中也得到了很多快樂。”廣西大學的志願者小楊每週六都去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為了讓這項活動長久深入下去,城區勞動部門每年都撥出一些經費,給認養人一定的報酬,作為認養人的獎勵和補助。還經常組織活動,鞏固“結親認養”雙方的感情。

  農乃作説,提倡鄰里之間互相幫助,發揚尊老愛老敬老的風尚,這也是我們推出“結親認養”養老方式的初衷。“對於這種方式,政府只是負責宣傳引導推動,沒有任何強迫,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雙方的努力,認養人的志願精神和良知。這項活動持久深入下去,需要社會上愛心人士的奉獻。我們正在探索長效管理的機制,準備選擇人群集中的社區建立尋呼系統,讓進城務工的農民可以‘結親認親’服務老人,這樣就可以讓更多老人得到更及時的照料。”

  南寧市民政系統一位負責人説,面臨老齡化社會,西鄉塘區探索出的“居家養老”模式,強調調動社區的力量,老年人不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分散在家中養老;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依託社區服務,按照個人的需求,使老人享受到各種服務。這種不依賴養老機構且靈活機動的養老方式,應該説很符合中國老人傳統的養老觀念。這種模式使老人增強了安全感、親情感、歸屬感,值得大力推廣。(諶怡秋 何卓姿)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