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生:為了紅土地的豐收

時間:2008-12-01 16:27   來源:人民網

  一傘一襲衣,一杖一稻地,永遠一身簡樸的穿著,遊走在稻田間的廣西著名水稻育種專家——廣西大學莫永生教授,今年已年近古稀。

  他從事水稻育種研究37載,幾十年如一日,帶領廣西大學的水稻育種團隊,推出了“野載型恢復係系列與組合的選育及其超億畝應用”項目,取得了雜交水稻恢復係選育的重大突破,居國際領先水準,並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9年,他又創造性地提出了培育高大韌稻的設想,打破傳統育種 “矮桿”的研究方向,為未來水稻發展方向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在華南這片紅土地上,到處散發著他育種的稻花香。   

  “探索的執著”
   
“莫教授對水稻非常執著,已經執著到迷戀的地步!”廣西大學支農辦高級農藝師韋正如此評價他的同事——莫永生。從1971年始,莫永生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在這旁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漫漫求索,莫永生卻經受了無數的考驗和坎坷。水稻育種的研究必須要經常與稻田打交道,尤其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是培育稻種的最佳時期,莫永生經常被曬得全身冒汗,衣服濕透,依然蹲在田間鑽研育苗。

  20世紀80年代,我國育出的優良雜交稻如汕優系列,一般産量比常規稻提高2成左右,但由於遺傳基因不夠多、係譜不夠廣等因素,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一些品種的種性出現了退化,抗性、産量下降。莫永生為適應生産及市場發展的需要,從資源豐富的廣西野生稻中,分別從田陽、田東和田林篩選出三種具有抗病蟲害、抗熱抗寒等基因的野生稻,在理論和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以測253新恢復係雜交稻為例,其推廣種植檢驗證明新品種具有分蘗能力強、長勢旺、莖粗韌、穗長大、米質優的特點,且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抗高溫抗寒能力強,適應性廣,制種易獲高産。

  目前,該項目已選育出一系列不同熟期、不同類型高産、優質、多抗雜交水稻組合13個,並通過省級以上審定。該系列組合已在廣西、廣東、湖南、江西、雲南、海南、越南大面積推廣應用。其中博優253和金優253已成為全國水稻主推品種、6個成為廣西主推品種。而博優253則成為了越南晚稻的當家品種,在該國推廣面積為0.3億畝。據統計,自1995年至2007年,累計推廣12736.5萬畝,新增産值95.25億元。這是莫永生及其研究團隊經過長年累月研究開發和極力推廣應用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2007年4月,莫永生主持的“野栽型恢復係系列與組合的選育及其應用項目”通過了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等部門專家組的評審,該項目被認為是雜交水稻恢復係選育的重大突破,取得國際領先水準。   

  “雜交公關路漫漫”
    
雜交水稻育種包括保持係、不育係、恢復係及強優勢組合選育,其中不育係和恢復係選育對雜交水稻強優勢組合選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雜交水稻育種事業的發展,育种家需要進一步提高水準,對恢復係的綜合性狀要求越來越高。

  為此,莫永生及其團隊依據多年研究的育種材料,從豐富種質資源、擴大遺傳基礎入手,設計了新的育種思路。他們採用“多世代,大群體”的選育方法,有效解決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後代瘋狂分離難以選擇穩定品種的難題,為野栽雜交育種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另更稱讚説,野栽型恢復係組合項目是雜交水稻恢復係選育的一大突破,其推廣與應用對農民增産增收和促進農業産業結構的優化調節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野載型恢復係系列與組合的選育及其應用”項目自1985年立項到1997年育出第一批雜交稻新品種,前後用了近12年。這條道路是漫長的,研究水稻育種也需要“超現實,超夢想”的思維和幾乎全部的精力與時間。為此,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當中。為了縮短科研時間,莫永生每年冬天都要帶著稻種到海南租地播種,並留下來進行觀察。如今,野栽稻恢復係的大量推廣與應用使得莫永生倍感欣慰。

  雜交水稻育種研究的風險非常大,從開始選育到向市場推廣,至少需要七八年時間,難度大,週期長。此間,對每一代恢復係都要嚴格篩選,如果出現一個失誤,都足以導致整個項目失敗。同時,科研方向要明確、方法要準確。有些人可能花費了一輩子,都沒能選育出新品種,不得不半途而廢,這種情況在國內並不鮮見。

  雜交水稻育種工作需要長期在野外奔波和田間觀察,很少有時間能顧及家裏。就算是在冬季稻田光禿禿的時候,莫教授也時常蹲在田頭望著剩下的稻梗發呆。只要是一日不見稻田,他就心裏不踏實。莫永生跟水稻結下的情節讓他的同事們都唏噓不已。   

  “高大韌稻吾探索”
    
我國著名水稻研究專家袁隆平曾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水稻穀粒比花生還大,稻桿比高粱還高,他可以在下面乘涼。而莫永生也有一個偉大的現實夢,就是實現水稻單産1000公斤,糧食堆積成山。他提出的“高大韌稻育種理論”打破“教規”,並逐顯成效,使得他距離這個糧山夢越來越近了。

  早在1999年,身在海南考察水稻的莫永生一直在田間思考著,怎樣才能在原有水稻産量的水準上再上一個新臺階呢?他語出驚人:要培育高大的植株型水稻。當時的同行都持懷疑的態度看待這個似乎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想法。自20世紀60年代,我國水稻從高桿發展到矮桿,這一趨勢似乎早已為大家所認可。歷史表明,“高個子”的水稻缺乏抗伏倒性能,弱不禁風,導致産量也隨之下降。而在這一片片質疑聲中,莫永生卻開始了自己的高稻探索之路。

  莫永生認為,高大韌稻是水稻生産上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為大幅度提高水稻産量提供了有效的育種新途徑,對提高糧食産量是一次“超現實”的體驗。古代水稻的許多高稈品種中,雖然很多是大穗品種,但由於其莖稈細弱,不夠堅韌,往往容易招致倒伏,致使稻穗結實差,谷粒充實度差後期易倒伏,導致産量大幅度下降。後來矮稈品種的應用,較大程度克服了倒伏問題,使産量普遍提高了30%左右。上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的應用又使單産再提高20%左右,之後産量就長期徘徊在一定水準。如今,他提出了“培育植株適高、莖稈粗壯、堅韌抗倒、群體協調、高産穩産”的高大韌稻育種理論,嘗試帶來水稻産量創新高的一次重大變革。

  嘗試培育高大韌稻,存在各個方面的困難。首先就遇到了經費的問題,雜交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要雇農民試種,又要買許多的材料種子,還要到處跑到各地研究交流。他為了繼續研究,在一位老同事門口等到深夜11點,請晚歸的同事到處幫忙,最後終於在一個賣種子的老闆那得到了10萬元的經費救急。有一次,他去福建與同行交流,談到自己的高大韌稻育種理論,其中一位水稻研究專家當場指著身後試驗田裏一兩米高的廢棄劣質水稻品種,笑著反問到:“這算不算你的高大韌稻?”   

  高大韌稻飄香紅土地
    
“從自然來、從觀察來、從實踐來、從分析來”,莫永生探索的靈感如同泉涌。通過持之以恒的實踐,他的高大韌稻育種論終於初顯成果。2004年,他在農業核心刊物《中國農學通報》上發表了高大韌稻育種論的學術論文,而此時高大韌稻已開始飄香在田野中。高大韌稻高達1.1米至1.3米;一般雜交稻不超過1米,而一根穗子只有100~200顆穀子,高大韌稻的穗子一穗多達300~500粒穀子,谷粒又多又大,沉甸甸的稻穗還“笑”不彎腰,實現抗伏倒的性狀。2007年4月,在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等部門的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上,專家鑒定認為,高大韌稻是雜交水稻恢復係選育的一大突破,在同類項目中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2007年9月,印度的生物種子研究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瑞稀魏爾瑪博士、原國際水稻研究所雜交水稻專家費馬尼博士訪問廣西大學,對高大韌稻表示出濃厚興趣,並決定立即開展合作,計劃明年1月開始從中國引種高大韌稻。

  近日在廣西陸川縣溫泉鎮官田村,莫永生選育的兩個苗頭品種“高大韌稻6號”和“高大韌稻9號”進行現場測産驗收,畝産分別是619.5公斤和587.4公斤。在和超級稻的現場大比武中,它們均以絕對優勢勝出。莫永生還稱讚道,不僅它的産量高,米質也好,米粒細長,外觀透明、油亮,沒有腹白,口感好。高大韌稻的優勢還體現在一個“韌”字上,今年廣西頻受颱風影響,高大韌稻經受了20天大雨的考驗,依然矗立如故。高大韌稻在廣西玉林試種後,當地一位農民曾深切的感慨到:“我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好的稻子啊!”

  莫永生現在最大的夢想,是探索出更優良的高大韌稻,使水稻單産達到1000公斤。他曾為自己的理想欣然賦詩《立志築糧山》:“高大韌稻正攻關,曆盡艱辛不畏難;探石過河達彼岸,老夫暢想築糧山。”

  目前,高大韌稻已育成一系列不同類型、不同熟期的雜交水稻新品種,並表現出強大的優勢,産量有新進步,現高大韌稻1號、2號、3號産量已達700~800公斤。 莫永生現在雖然已過退休年齡,但他每天依舊撐著那把用做拐杖的舊式傘,走在西大的試驗田中,探索著他的“糧山之夢”。

編輯:沈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