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輝煌50年: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陽光下

時間:2008-12-08 10:13   來源:人民日報

  11月13日上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帶領學生朗誦課文,瑯瑯的書聲響徹校園。

  16年前,周標亮和24名貧困學生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資助,才得以重返校園。如今,她從田東民族師範學校畢業後,重返母校,並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把鄧爺爺的關懷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為讓無數的“周標亮”走進課堂,為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公平的教育,50年來,廣西始終將發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舉全區之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又有力促進了壯鄉的振興與繁榮。

  實現“兩基”,大山深處響起讀書聲

  廣西到處是崇山峻嶺,重重大山擋不住山裏孩子的求學之路。

  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高楓説,壯鄉人明白:人無“頭腦”,寸步難行;教育不興,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從1986年到2007年的20年間,廣西分四個階段開展“兩基”攻堅,投入60多億元資金,重點對41個重點貧困縣的教育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很多山村首次有了學校和教室。

  2001年起實施的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兩免一補”政策,給成千上萬農村貧困學子帶來了福音。廣西從2008年春季學期起,進一步提高國家課程免費教科書的補助標準,小學生按每生每年90元、初中生按每生每年180元核定。同時,對全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進行補助,補助標準為:小學生每生每天補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補助3元。

  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農民韋燕的孩子,正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她説,因為家庭貧困,她讀五年級的孩子曾輟學在家,學校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後才得以重返校園。

  目前,廣西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08%,初中毛入學率達104.33%。2007年7月31日,教育部正式下文認定廣西全面實現“兩基”,廣西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兩基”目標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職教攻堅,服務壯鄉發展需要

  儘管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廣西城鄉每年還有20多萬名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7萬名不能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直接流向社會。如何讓這部分年輕人轉變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職業教育提供了出路。

  2005年底,廣西啟動實施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工程。2007年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又作出了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的決定,計劃從2008年至2010年,投入60億元建設100所自治區級示範性職業院校。目前,廣西共設置中等職業教育專業163個,高職教育專業298個,涵蓋了三大産業的19個行業大類,基本覆蓋了廣西的産業,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

  為保證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目前,廣西中等職業學校都設立了國家助學金,標準為每人每年1500元;高職學校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同時,廣西實施“職教攻堅”學生資助政策,對一些特殊專業的第三年級頂崗實習學生繼續給予每年1500元的生活補助。2008年區本級財政已安排中等職業教育學費資助及特定專業學生第三年生活費資助經費6789萬元,讓3.6萬特定人員和1.3萬特定專業學生受益。3年內,各類助學、資助、獎學的投入將超過20億元。

  2007年,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已發展到457所,招生27.9萬人;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39所,在校生24.35萬人。很多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完成學業後,已成為專業技術人才,順利實現就業。

  跨越發展,高等教育培育高級人才

  1958年,時任自治區主席的韋國清強烈要求國家給廣西辦一所大學。他説:廣西不能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在1953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被停辦的廣西大學因之恢復重建,廣西有了自己的第一所大學。

  如今,廣西的高等院校已發展到74所,全區14個市已有13個市設有高等學校,是自治區成立之初的24倍。在校學生規模有60多萬人,是自治區成立之初的316倍,高等教育入學率超過15%,已進入大眾化發展新階段。

  針對相當數量的貧困生無法上大學的情況,2007年,自治區政府將“幫助家庭貧困子女上大學”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建立健全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積極幫助經濟困難的學子入學。

  20歲的盧紅來自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今年被廣西民族大學外語學院錄取。因家境貧困,廣西民族大學幫助她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註冊,併為她申請國家助學貸款4000元,還為她安排勤工助學崗位,確保她順利完成學業。

  截至今年10月底,廣西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累計審批通過6.04萬人,發放金額6.25億元。今年,自治區財政下達了3.5億元用於貧困大學新生資助工作。自治區副主席李康説,廣西推行的以“獎、助、貸、補、減、緩”為主體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讓寒門學子也同樣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