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力工程師感嘆廣西電力事業巨變

時間:2008-12-01 15:43   來源:廣西新聞網

  看著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綠城,看著霓虹燈閃爍下的都市夜晚,市民盡情地享受著豐富的夜生活,從事電力事業45年的高級工程師王文中感慨油然而生。這位“老電力”目睹了廣西電力事業幾十年的不斷飛躍發展。

  過去唯一的“家電”是電燈

  1963年,剛從學校畢業的王文中被分配到南寧供電所(南寧供電局前身)。當時居民家中所謂的“家電”實際上就是一兩盞電燈。那時蠟燭是家庭必備品,因為晚上停電就如家常便飯。在當時的主幹道朝陽路上,隔六七十米才有一盞釘在木桿上的電燈。那時大多數年輕人的“夜生活”,不是就著昏暗的燈光或跳動的燭火輪流看書,就是和左鄰右舍在屋外聊家常。

  王文中記得,當時用電相當困難,整個南寧的生産、生活用電,全由當時的一電廠和二電廠總共1200瓦的電機供電,其供電量比現在一個小型工廠的用電量還少。那時幾乎沒有什麼工業,生産用電多為保障農業水利,居民家中僅有的幾盞燈泡也已是超負荷運作,線路猛跳閘。王文中説,那時生産生活都只能“停三開四”地省著用電。

  1965年,儘管西津發電廠20萬千瓦發電機組開始向全區多個地區發電,但是能送到南寧的也只有幾萬千瓦電,“就像吃飯點了鹽,卻不鹹”,工廠用電總也“吃不飽”。

  家庭用電量翻了上百倍

  1975年,王文中所在的單位買到了一台黑白小電視機,儘管電視機的用電量和一盞燈泡差不多,但大家還是省著用,不大敢開電視機。

  到上世紀80年代,居民的生活用電才稍微有了好轉。“那時停電次數開始減少,一些人的家中開始用起了萬寶冰箱,到上世紀80年代末,洗衣機也開始逐步走進家庭。”王文中説,上世紀90年代後,大化電廠、岩灘電廠開始陸續送電,而南寧供電局也逐步在城市四週及中心建變電站,解決了“有電進不來”的難題,居民生活用電情況開始逐步正常化。

  王文中説,50年來,居民家庭電器用品從兩盞燈,約100瓦,到冰箱、彩電、空調、電熱器、充電器等等,用電量達到了幾千瓦甚至幾十千瓦,翻了100多倍。

  電力供應可靠性不斷增強

  王文中説,雖然供電量再提升,也常常很難趕上社會發展需求,要想達到一個平衡點,電力部門還須隨社會發展變化繼續增強實力。王文中告訴記者,現在基本上很少出現電力超負荷跳閘情況,供電部門需要加強的是電網的抗自然災害能力。

  今年初,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凝凍災害席捲八桂大地,電網設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廣西電網公司根據應急預案要求,緊急調集發電車、柴油發電機組共1068台投入災區保供電,同時調集1000多人晝夜搶修,確保了災區鄉鎮以上居民春節用電,並很快使受災停電的縣、鄉、村、屯全部恢復正常供電,復電率100%。

  廣西電網在罕見雪凝災害的嚴重破壞下迅速恢復,上半年廣西電網完成售電量319.2億千瓦時,增幅達到27.5%,位居全國第二,使廣西經濟得以復蘇。此外,廣西電網還形成堅強的環網結構,已實現檢修不停電。

編輯:沈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