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貧開發到移民安置,從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到扶貧企業建設“希望小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這個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 ,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逐年減少的發展目標。
權威數據顯示:1978年到2007年,廣西絕對貧困人口從2100萬人減少到65萬人,絕對貧困發生率從70%下降到2.1%;49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貧困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100元增加2770元,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90多元增加到2429元;49個貧困縣每人平均産糧從不足200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360公斤。
“民意民感感謝關懷;黨心政情情暖邊關”,這是靖西縣湖潤鎮華利村弄義屯邊民彭廷建門前的對聯。短短幾年時間,彭廷建全家7口人就依靠廣西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扶持和全家人的辛勤勞動,從不到60平方米的危房裏搬出來,住上了兩層80平方米的鋼筋混凝土樓房。
彭廷建的經歷只是廣西扶貧開發措施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廣西堅持通過“大會戰”方式,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群眾改變生活狀況。
2003至2008年,廣西在民族地區總共實施了1842個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項目,其中,在邊境地區建設文化、教育、飲水等項目518個;為東巴鳳革命老區建設飲水項目31個;組織實施58個民族鄉基礎設施1220萬元建設工程;在隆安等5個大石山區縣建設基礎設施項目47個,使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委主任盧獻匾介紹,廣西各級政府還以扶貧、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採取各種措施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慈善事業,加大對民族自治縣、民族鄉、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區發展的幫扶力度,確保少數民族群眾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廣西一方面依靠國家投入大力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則不斷拓展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爭取到了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澳發署、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香港樂施會、世界宣明會等的國際扶貧項目支援。以西南扶貧項目為代表的扶貧開發,解決了12個國家級貧困縣9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被列為全球70個扶貧項目成功案例之一。(記者何豐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