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關懷暖壯鄉-中共中央關心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時間:2008-11-30 12: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寧11月30日電(記者龍松林、譚浩、劉偉)廣西,祖國南疆的寶地,秀麗山水名聞天下。

  廣西,“劉三姐”的故鄉,美麗傳説廣為流傳。

  
從1958年成立自治區至今,廣西走過了非凡的50年,壯鄉的巨變折射著共和國的輝煌。這其中,凝聚著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心血,凝聚著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深情關懷。

  如今,八桂大地處處熱土,科學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壯鄉兒女正在黨的領導下,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奮發進取……

  青山作證,綠水含情--黨中央始終牽掛壯鄉兒女,民族團結憶深情

  “美麗的壯錦獻給毛主席哎,獻上我們壯族人民的一片心意哎,織上那壯鄉新面貌呵,獻給領袖毛主席哎……”至今流傳八桂大地的《壯錦獻給毛主席》,真切描繪了壯鄉人第一次迎接毛主席來到這裡的無比喜悅。

  1958年初,老一輩革命家匯聚邕江岸畔,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南寧會議。1月22日,毛澤東在濛濛細雨中健步來到南寧人民公園,向等候在這裡的4萬名各族幹部群眾頻頻揮手,親切致意,把黨中央的深切關懷送到了各族幹部群眾的心頭。

  1個多月後,楊柳抽芽的時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至今,在壯鄉的很多地方,還流傳著一段周恩來總理“一字之改”的佳話--壯族舊為“僮族”,“僮”是多音字,其中一種字義指的是封建時代被使役的未成年“書僮”。1965年,周恩來總理提議並經國務院批准,將“僮”改作“壯”。

  一字之易,意蘊全新,表達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希望壯族成為強壯、健壯民族的殷切期望。廣西各族幹部群眾對此永遠不會忘記。

  八桂大地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黨中央的關懷。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廣西懷有特殊的感情。1929年12月11日,年僅25歲的鄧小平發動和領導了著名的百色起義。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鄧小平一直關心、關注廣西。

  197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來到桂林。看見沿岸幾家工廠的污水排入漓江,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當地負責人,桂林山水世界馳名,如果為了發展工業而破壞了環境,功不抵過啊!13年後,82歲高齡的鄧小平又一次來到桂林。當他登上游船,看到清澈的江水裏美麗的山巒倒影,由衷地感慨道:“漓江的水變清了!”

  青山作證,綠水含情。如今,當桂林山水向世人展示著無窮魅力的時候,以旅遊立市的桂林人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老人。

  “平果鋁要搞!”在鄧小平關心下,1991年5月,一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40多億元的平果鋁一期工程在百色革命老區破土動工。這個當時中國投資最多、規模最大、技術水準最高的有色金屬項目成為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龍頭。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這片南疆熱土更是時時牽掛。1990年,江澤民在廣西考察工作時強調,要集中力量搞好經濟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1996年,江澤民再次考察廣西,看到廣西經濟發展、民族和睦、社會安定,十分高興。他反覆強調,搞經濟建設必須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穩定是壓倒一切的,要維護穩定,就必須增強各族人民的團結。”

  話語鑿鑿,情真意切,激勵著廣西廣大幹部群眾。他們沒有辜負黨中央的期望,多年來,壯、漢、瑤等5000萬各族幹部群眾在這裡和睦相處,水乳交融。

  “這是共同團結奮鬥的5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每每談及黨中央無微不至的關懷,總是心緒難平:“廣西50年的輝煌巨變,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