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傑:立足國情 以最合適的方式加強黨的建設

時間:2010-06-30 14:16   來源:SRC-2

  “立足國情,以最合適的方式加強黨的建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就中國共産黨發展歷程和新時期黨的建設等有關情況回應中外媒體

  中國共産黨是怎樣獲知民意,又是如何不斷擴大黨內民主,究竟能否做到長盛不衰……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3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就中外媒體關注的中國共産黨發展歷程和新時期黨的建設等有關情況一一回應。

  以最合適中國國情的方式,通過多渠道獲知民意

  “我們集中和反映民意的方式,需要從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採用我們自己最合適的方式。”李忠傑在回答有關媒體關於“中國共産黨作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執政黨,有什麼樣的機制獲知民意”這個問題時如是回答。

  李忠傑説,民主從政治學上來説,就是按照預定的程式和規則,根據多數人的意願作出決定的一種機制。按照這樣的規則和要求,世界上很多政黨都在思考著以什麼方式來集中民意、反映民意,中國共産黨也是如此——

  從黨內來説,中國共産黨在不斷發展著黨內民主,努力使我們的決策都能夠廣泛地吸收全體黨員的意願,黨的領導機構要向全體黨員,特別是黨的代表大會、黨的中央全會,或者各級黨委全會負責。李忠傑説:“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

  另外,處理好黨內和群眾的關係,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基層民主建設,來與群眾溝通、交流、吸收民意。“客觀上來説,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還會從實際出發,不斷加以改進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進步。”李忠傑説。

  李忠傑表示,在中國共産黨十七大前後幹部調整過程當中,還採用了民意調查辦法,不僅在黨內群眾和黨內幹部中徵求意見,還要到他們所從事工作的那些領域、那些部門,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進行民意調查。“包括中央政治局人選的産生也要在一定範圍之內進行民主推薦,聽取有關人員的意見。”

  按科學發展觀要求擴大黨內民主,準確地反映和評價幹部的行為、政績

  中共中央政治局29日召開會議,審議並通過《關於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會議強調,要擴大考核民主,加大群眾滿意度在考核評價中的分量。很多媒體對此十分關注。

  應記者提問,李忠傑介紹了他所了解的一些情況——

  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組織部就組織進行了設計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評價考核體系的工作,並且組織了試點。後來在中國共産黨十七大籌備過程中,對中央委員的考核,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領導班子的考核就已經採用了這樣的考核評價體系。“十七大”之後這樣一種考核的辦法又進一步加以改進、完善,中共中央政治局29日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經過探索、試點、完善的一個《意見》。

  “按我的理解,《意見》總的是要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能夠真實地把幹部的行為、政績準確反映出來。”李忠傑説,“比如進一步完善考核的程式,堅持做好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等程式和環節,還要全面科學地衡量幹部的政績。不僅要看經濟建設的成果,還要看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包括在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果。”

  “另外,考核還特別注重公信力,提高它的準確性、科學性,使廣大群眾感到這樣考核的結果是符合實際的,是符合這個人本身的特點和長處、短處的。”李忠傑認為,群眾公認是選拔任用幹部的一個重要原則,為此就要採取適當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意,中國共産黨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具體的做法。“比如,我們要提拔或者配備一個幹部的時候,首先要進行民主推薦,再進行民主測評和考察,所以這些程式和辦法還要進一步把它做好。”

  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努力走在時代前列,把國家管理得更好

  “我們一直在努力加強我們黨自身的建設,明確提出要加強先進性建設,要努力不斷地走在時代的前列。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把國家管理得更好。”李忠傑在回答關於中國共産黨的發展問題時表示,我們過去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所以現在我們有能力把中國建設得更好。

  李忠傑認為,政黨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會在歷史上産生,當然也會在歷史上消亡。“毛澤東早在1949年就説過,黨也會消亡的。具體落實到這個或者那個政黨到底什麼時候消亡,這就要看歷史條件和它自身的努力。”

  ──從客觀需要來説,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黨的正確領導,結果很難想像,對中國很可能是一場災難。

  ──從主觀上來説,到目前為止,中國共産黨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世界公認。“當然,我們也看到自己的挑戰,包括蘇聯共産黨垮臺的教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提高我們的執政水準。”

  李忠傑説,現在有些外國朋友給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能力打高分,總體上還算是客觀的。“但是在黨內,我們更多的是要求看到問題、看到不足。所以,我們每開一次中央全會都要找我們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加以改進提出新的要求,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差距,還需努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王艷榮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