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共黨建面臨資訊化機遇與挑戰

時間:2010-06-30 15:02   來源:新華網

  擁有89年曆史的中國共産黨正日益面臨資訊化的機遇與挑戰。黨內分析人士指出,中共正在高度重視利用資訊化手段和方式加強自身建設。

  中國網民人數已達3.8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28.9%。境內網站達323萬個,論壇上百萬個,部落格用戶2.2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2.33億人。

  作為擁有近7800萬黨員的大黨,資訊化浪潮無疑會對中共自身建設産生影響、帶來挑戰。在前資訊化時代,資訊的獲取與掌握呈“倒金字塔”狀態,決策層越高,掌握的資訊越及時、越充分;資訊的傳遞則是“正金字塔”狀態,從高到低層層逐級傳達。

  資訊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個局面。2009年,中國約有2.3億人經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詢各類資訊,約2.4億人經常利用即時通信工具進行溝通交流,約4600萬人利用網際網路學習和接受教育。網際網路極大地縮小了執政者與民眾之間的“資訊鴻溝”,社會地位對獲取資訊造成的障礙正在弱化。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副主任戴焰軍説,資訊化時代,執政者主導資訊發佈的局面發生了改變,現在資訊的來源、內容和傳遞方式日益呈現多元化,執政者通過控制資訊傳播維護社會穩定的傳統模式需要因應這一變化進行發展完善,探索新形勢下的工作思路和活動方式。

  黨內專家坦言,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黨員可以接觸到的資訊和思想日趨多元,中共思想觀念的傳播面臨著更多的競爭。“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爭奪較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烈了。”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嚴書翰説。

  他説,隨著網際網路等新媒介的飛速發展,黨的建設環境、對象、手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於在新媒介上建設黨的陣地的研究和實踐還需進一步加強。

  “網際網路為西方思潮進入中國提供了便利條件。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影響到中國。要竭力避免網際網路陣地被非科學、不正確甚至敵對勢力的資訊所佔領。”嚴書翰進一步説。

  黨建專家指出,除了應對現實挑戰,中共加強資訊化黨建還應著眼于未來,立足於長遠鞏固政權和執政地位,創新黨建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截至2009年底,中共黨員總數比上年凈增206.5萬名;黨的基層組織比上年增加7.4萬個。新增黨員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大學生。35歲以下的黨員1847.3萬名,佔黨員總數的23.7%,比上年凈增61.9萬名。

  戴焰軍説,年輕、高學歷的新一代黨員對網路等資訊化手段更為熟悉,黨建採用資訊化手段乃大勢所趨。如何利用資訊技術管理、教育黨員,增強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也是黨建要解決的問題。中共不能在虛擬空間“失語”,否則,現實空間就會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黨員流動性也大為增強。2008年,中國農村黨員數已達2361.2萬名,其中相當一部分外出打工。非公有制企業中的黨員數量也達到了358.2萬名,流動性也強于一般黨員。

  嚴書翰就此指出,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要創新,如果黨建手段不與時俱進,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就會逐漸弱化。當前,手機、網際網路等對基層黨建的影響最為明顯,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員、動員群眾的方式方法應該比過去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

  對於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新形勢”的表述,嚴書翰指出“這有特殊的意義”,表明中央清醒地認知社會發展的新動向。

  今年1月5日,全國基層黨建工作手機資訊系統開通,100萬名中共基層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收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的問候短信。上述黨建專家認為,這標誌中共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在推進黨建資訊化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資訊技術有助於黨員與黨組織互通。“黨組織的指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傳達到每一個黨員。同時黨員的意見、建議也可以直接反映給上級組織。”嚴書翰説。

  近年來,中國各地基層黨組織已經利用手機和網際網路在黨建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重慶市一些地區為黨員配備“黨建手機卡”,每天定時發送黨建手機報;河南鄭州市部分街道通過QQ群組織流動黨員學習。

  嚴書翰指出,手機系統只是資訊化黨建的一種形式,隨著3G、4G等技術的發展普及,今後資訊化黨建的手段還會更加豐富。

  中共中央一些直屬部門近年來也相繼開通網站。在加大黨務公開透明的同時,也在利用資訊化手段宣傳黨的歷史與思想,樹立和強化黨的正面形象,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戴焰軍同時指出,採用手機、網際網路等新形式進行黨建,並不意味著放棄了優良傳統方式。“召開座談會、深入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等方式仍然需要堅持。”(記者查文曄 牛琪 王建華)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