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祥,重慶人,1956年6月生,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4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2002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七屆、八屆、九屆省委委員,省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
時間:2009-09-10 13:50   來源:SRC-423
<P align=center><IMG src="./ftsl/200909/W020090917521198752343.jpg" OLDSRC="W02009091752119875234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體_GB2312>  2009年7月15日,黃小祥副省長(左)在地震災區向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介紹災後重建情況(資料圖片)</FONT></P>
<P>  台灣網9月10日成都消息&nbsp; 一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把四川與臺灣間緊緊地係到了一起,兩岸攜手抗災的動人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而不久前的臺灣“88”水災再次讓川臺民眾感受到血濃于水的親情。回顧過往,川臺交流從無到有走過一條富有特色的道路;展望明天,川臺合作顯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P>
<P>  值此國慶6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台灣網記者專訪了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為兩岸網友介紹川臺各項交流合作好戲連臺的景象,以及兩地人民不斷深化和昇華的真摯情感。</P>
<P>  <STRONG>記者:不久前的臺灣“88” 水災牽動了兩岸,讓我們再次回想到去年“512” 汶川大地震後兩岸同胞攜手抗災,患難與共的動人場景。我們想知道,在川震災後重建方面,臺灣同胞援建四川項目的進展情況怎樣?地震過去一年多,臺灣同胞赴川投資、旅遊和各項交流情況如何?</STRONG></P>
<P>  <STRONG>黃小祥:</STRONG>去年“512”大地震讓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強。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我們積極營救被困地震災區的2897名臺灣遊客,努力幫助在川臺資企業迅速恢復生産。廣大臺灣同胞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共克時艱,為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給予了無私援助和鼎力支援。據統計,四川共接受臺灣各界捐款及捐建災後重建項目資金合計13.2億元人民幣,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臺灣同胞第一時間組織救援隊和醫療隊來到四川地震重災區,主動參與搶險救援和醫療救助。時至今日,仍有相當數量的臺灣援建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災後恢復重建的第一線。目前,援建的項目進展順利,在192個援建項目中,中小學校基本在今年9月前已竣工投入使用,醫院、敬老院以及部分災民安置小區將於今年12月前完工,另有少數災民安置小區將於明年初竣工投入使用。</P>
<P>  臺資企業抓住災後重建的商機,來川投資信心有增無減,地震後僅半年時間全省新增臺資企業40多家,群光廣場、亞東水泥、臺灣玻璃等企業增資擴産,支援災後建設。這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和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P>
<P>  “災後四川依然美麗”,為感謝地震發生後四川各界對臺灣同胞的傾力救援,2008年7月12日,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理事長姚大光帶隊的臺灣92名旅行商考察團踏上四川“感恩之旅”,自此震後臺灣同胞來川旅遊開始恢復。同時,各項交流活動隨之啟動。地震小英雄赴臺交流、川臺兩地工程界人士分赴兩地考察研討、川臺兩地新聞界人士相互交流、川臺兩地少數民族相互交流演出等等,地震讓四川和臺灣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同胞之間的情誼更加深厚。去年6月至今年6月,來川旅遊的臺灣同胞達8.32萬人次。</P>
<P>  今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給臺灣中南部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面對臺灣同胞遭遇如此慘重的巨大災害,我們深感震驚和悲痛。剛剛從汶川特大地震走過來的四川人民,對臺灣同胞所遭遇的痛苦和困難,感同身受。我們時刻銘記著臺灣同胞對四川地震災區人民提供的無私援助,時刻牽掛著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的臺灣同胞。四川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情係臺胞&nbsp; 四川感恩”的募捐活動,從省委書記到普通群眾,從輕災區到極重災區,四川人民用實際行動支援臺灣同胞抗災救災,目前社會各界的愛心行動仍在繼續。</P>
<P><STRONG>  記者:四川與臺灣的交流合作從無到有不斷熱絡,在兩岸關係不斷向好的大背景下,目前川臺各項交流合作是怎樣一個態勢?</STRONG></P>
<P><STRONG>  黃小祥:</STRONG>作為西部省份,在對臺經濟合作方面,四川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1988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四川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臺資企業1386家,項目投資總額38.56億美元,利用臺資28.35億美元,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P>
<P>  在對臺交流和人員往來方面,至2008年底,全省共實現交流項目2936項36229人次,其中赴臺交流項目1399項8707人次,來川交流團組1537個27522人次。2008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臺灣同胞來川旅遊人數每年接近40萬人次左右,這些年來累計接待來川探親、旅遊、考察的臺灣同胞共計460萬人次。</P>
<P> <STRONG> 記者:作為西部大省,四川與臺灣的經貿往來近年來不斷向好,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川臺經貿往來呈現出那些特點?</STRONG></P>
<P><STRONG>  黃小祥:</STRONG>縱觀當前川臺經貿合作,應該説呈現出三方面特點:</P>
<P>  一是來川大企業、大項目不斷增多,並帶動上下游企業群集。如中芯國際、臺灣玻璃、亞東水泥、臺灣統一、東元集團、群光集團等知名企業,在我省項目投資總額都在1億美元以上,並帶動中下游企業群集,形成産業鏈、“地方産業群”或“商圈”。</P>
<P>  二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初期來川的臺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型的産業,如臺灣統一、龍鳳食品、旺旺食品、康師傅、佳美食品、太平洋百貨、好又多等企業相繼來川落戶,帶動了我省食品、百貨業的發展。隨著國家和四川産業政策的調整,近些年來,我們注重産業結構的優化,重點吸引了中芯國際、神達電腦、潤德電子、淩成科技、東元集團等高科技企業來川發展,逐步實現臺商投資由傳統産業向高科技産業的轉變。&nbsp;&nbsp; </P>
<P>  三是臺商投資聚集帶已逐步形成。1998年由國務院臺辦和科技部批准成立的西部首家海峽兩岸經濟科技産業開發基地——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産業開發園,重點定位發展食品和生物科技産業,已引進各類企業628家,協議引資480億元人民幣,實際到位資金320億元。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瀘州等地也正在聚集越來越多的臺商投資企業。</P>
<P>  <STRONG>記者:四川一直以“天府之國”秀美的山水和多元、燦爛的巴蜀文化吸引著島內民眾不斷前往,兩地的人員往來在近年來展示出怎樣的新面貌?</STRONG></P>
<P><STRONG>  黃小祥:</STRONG>我們利用四川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特別是贈臺大熊貓為依託,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型交流活動,著力打造川臺交流品牌。例如 “西部海峽兩岸經濟科技博覽會”,在推進川臺經貿合作的同時,促進了兩地間經濟、科技的交流和企業界的交流交往;“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産之旅”,每年定期舉辦,依託我省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邀請臺灣各界人士來川交流;“巴蜀文化之旅”,以巴蜀文化為載體,每年定期舉辦,重點邀請臺灣大中小學師生來川開展交流活動;“我到四川看熊貓”,每年定期舉辦,著重邀請臺灣中小學生來川與大熊貓零距離觀看和接觸。</P>
<P>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熱絡,我省接待重要臺商考察團和各界文化考察團組人數連年呈現遞增趨勢,推動了川臺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副主席江丙坤、林益世、臺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等臺灣知名人士以及臺灣工商企業界重要人士,相繼來川參訪和參加交流活動,在交流參訪過程中,雙方的了解不斷加深,兩地民眾的感情不斷增進。</P>
<P>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來,我們借助臺灣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的平臺,先後三次與其共同舉辦了“天府之國—巴蜀文化精品展”、“錦繡天府—巴蜀文化精品展”和“竹蘊風華—巴蜀文化精品展”。這些活動在島內展出時間均超過兩個月,並在臺北、臺中、臺南三個城市巡迴進行,較系統、完整地將巴蜀文化展現給廣大臺灣同胞。據不完全統計,赴展覽現場參觀的臺灣各界人士超過15萬人次,在兩岸産生了極大反響。</P>
<P>  在兩岸關係不斷向好的大背景下,川臺兩地民眾的往來也更加熱絡與便捷。四川已經成為臺灣同胞赴大陸旅遊觀光的首選地之一,尤其是成都成為臺灣同胞落地簽注城市和兩岸直航包機城市,促進了來川旅遊的日益熱絡。川臺直航後,四川航空、中國國際航空、臺灣華航、長榮等航空公司相繼開通了直航業務,目前客源情況良好。</P>
<P> <STRONG> 記者:在當前臺企轉型升級與內遷的過程中,西部成為臺企首選的轉移基地,我們想知道,四川是如何發揮政策優勢來吸引臺資企業併為他們做好服務工作的?</STRONG></P>
<P><STRONG>  黃小祥:</STRONG>四川在落實中央惠臺政策方面一直非常積極。我們通過認真落實《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並開展執法檢查,切實維護臺商的合法權益;省政府下發了《關於促進沿海臺資企業內移四川的意見》,協助沿海臺資企業內移四川;幫助臺資企業特別是中小臺資企業解決融資困難問題,配合有關部門啟動貸款申請工作,截止2008年底,已有15家臺資企業獲得授信額度19億元人民幣的貸款;2006年成都成為臺灣同胞落地簽注城市,2008年12月四川與臺灣實現直航,使臺胞往來川臺兩地更為便捷;由國臺辦和農業部批准建立的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和較強的項目承載能力,目前臺青食品、雪源農業種植、鈞喬農業等臺資農業企業已落戶園區;不少在川就讀的臺灣學生獲得了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臺灣學生獎學金”。</P>
<P>  此外,近年來各級臺聯會多次深入臺胞家庭,看望慰問臺灣籍同胞,為特困戶送去困難補助,積極協調當地政府解決他們的住房、子女就學、就業等實際問題。積極落實臺灣籍學生高考加分政策,並向考上大學的臺灣籍學生每人一次性發放獎勵金,向特困大學生發放補助金。</P>
<P>  同時我們十分關心在川臺胞的政治生活和參政議政工作,經推薦,全省共有35名臺灣籍同胞進入縣、市、省各級人大、政協,1名成為省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P>
<P><STRONG>  記者:當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您怎樣看待新時期川臺交流的定位與發展方向?</STRONG></P>
<P><STRONG>  黃小祥:</STRONG>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四川將利用包機直航、赴臺旅遊開放和大熊貓“團團”、“圓圓”入島帶來的後續效應等有利條件,創新和發展“西部海峽兩岸經濟科技博覽會”、“大熊貓故鄉行”、“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産之旅”、“巴蜀文化之旅”等已有的對臺交流品牌,著力在擴大川臺交流規模和層次上下功夫。以加強川臺經貿、教育、少數民族、宗教、民俗文化以及黨際交流和災後重建為重點,拓展交流領域和深度;以兩岸人民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滿腔熱情為臺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合法權益。抓住歷史新機遇,創造川臺交流新輝煌!(四川臺辦宣傳處/李桂英/李徽)</P>
<P align=center><IMG src="./ftsl/200909/W020090917521199377110.jpg" OLDSRC="W02009091752119937711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體_GB2312>2008年9月19日,黃小祥副省長在第四屆海博會上致辭(資料圖片)</FONT></P>
<P align=center><IMG src="./ftsl/200909/W020090917521199919115.jpg" OLDSRC="W020090917521199919115.jpg" /></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體_GB2312>  2006年12月14日,“首屆天府之國—巴蜀文化精品展”在臺北開展。圖為黃小祥副省長、省臺辦主任劉俊傑在臺灣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陪同下參觀展場(資料圖片)</FONT></P>
<P align=center><IMG src="./ftsl/200909/W020090917521200254045.jpg" OLDSRC="W020090917521200254045.jpg"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體_GB2312>2005年1月14日黃小祥副省長在省臺辦主任劉俊傑的陪同下視察臺資企業副本(資料圖片)</FONT></P>
<P align=left><STRONG>  黃小祥簡歷:</STRONG></P>
<P>  黃小祥,重慶人,1956年6月生,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4年8月參加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P>
<P>  曾當過知青、工人。1982年四川大學本科畢業,1985年西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畢業,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處長、處長、副局級調研員,1994年3月任中國華通物産集團公司總經濟師(副司局長級)。1994年12月任中國華通物産集團公司副總裁(正司局長級),1995年8月任四川省委副秘書長,1996年12月任省委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1999年2月任內江市委書記,2002年1月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七屆、八屆、九屆省委委員,省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P>
編輯:宿靜
人物動態
黃小祥副省長召開第十屆西博會外事專題工作會
副省長黃小祥在廈門會見歐盟代表
黃小祥副省長主持會議專題研究第十屆西博會新聞工...
黃小祥副省長到萬貫機電城檢查第十屆西博會籌備工作
副省長黃小祥在廈門會見海內外企業家代表
更多>>
川臺交流
“2009巴蜀文化周”啟動 臺灣中南部人士抵川
四川省建築工程交流團赴臺
四川德陽市臺資企業協會隆重成立
兩岸學者齊聚成都 研討環境保護和災後重建
四川南充引進臺灣巨燊科技有限公司
劉俊傑:把握新機遇 推動川臺合作再上新水準
臺灣援建四川地震災區第一批學校可望8月底完工
綜述:海峽兩岸記者美麗天府聯合採訪
端午節逛動物園 重慶熊貓迷倒臺灣粉絲
眉山:臺胞捐建鑄真情,災後重建見成效
兩岸廣播媒體四川地震災區聯合採訪
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團赴臺系列之  搭建民族文化交流...
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團赴臺系列之 愛的主旋律
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團赴臺系列之 臺原住民鄉村首演
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團赴臺系列之 開篇其樂融融
更多>>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