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與主角
連戰、宋楚瑜這兩位臺灣在野黨領袖的大陸之行,吸引了海內外輿論以及民眾關注的眼神。兩位在大陸出生並度過童年的花甲老人,也在2005年的春天,成為各路媒體上當之無愧的"明星"。
而實際上,在這個于海峽兩岸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春天的故事”里,擁有著大戰略和大胸襟的中國共產黨,才是至關重要的真正主角。
關于臺灣問題,中共領導人相繼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一係列促進兩岸“三通”與全面交流的政策主張,提出了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呼吁,期待著通過和平交流、溝通協商來促使祖國和平統一水到渠成。
近年來,面對民進黨在島內執政後的兩岸關係僵局,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最大的善意和誠意處理和積極發展兩岸關係。
2005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兩會期間就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講話,在我對臺一貫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體現最大誠意的新宣示。
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點即:“對于臺灣任何人、任何政黨朝著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方向所作的努力,我們都歡迎。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政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們都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
《反分裂國家法》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之後,盡管其中針對"臺獨"分裂勢力的"非和平手段"受到某些人的歪曲,但中國共產黨一如既往地實踐和落實著自己在爭取和平統一方面的善意和誠意,並接連向連戰和宋楚瑜這兩位認同"九二共識"的臺灣在野政黨領袖伸出橄欖枝。
唯有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
曾有分析認為,此舉旨在孤立民進黨當局,雖然言之成理,但卻明顯低估了中共領導人的運籌帷幄與深謀遠慮。近日有專家撰文指出,邀請連、宋到訪,是中共領導人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全盤戰略的重要步驟之一。
“孤立民進黨,使其認清時勢,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北京的大戰略和最終目標,依然是化敵為友,化敵于無形,”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分析文章如是說。
有專家指出,在大陸執政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從未耽于小格局或被小利所溺,而始終站在整個民族利益的戰略制高點上考慮問題。中國的戰略大格局,就是穩定周邊環境與亞太地區和平,維持自身和平發展勢頭。中國近期在外交上所採取的一係列重大動作,可以說都是這種戰略構想的具體體現。
過去幾年,在島內"臺獨"勢力的惡意挑釁下,兩岸關係一度處于高度的不穩定狀態,這成為兩岸各自發展中的幹擾因素甚至嚴重威脅。嚴峻的形勢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臺海需要和平,人民渴望安定,兩岸應當走一條共同發展、互利雙贏的大路。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國共恩怨、島內政爭……畢竟都只是小格局。如何盡最大努力保持臺海地區的穩定和安寧,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所應具有的戰略眼光和胸襟。
唯有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4月29日,在與連戰歷史性的握手之後,胡錦濤指出:我們兩黨目前還存在一些分歧,但只要我們雙方都能夠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重,就一定能夠求同存異,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正是憑借著這種大戰略與大胸襟,中國共產黨在暗流洶涌的兩岸博弈中牢牢掌握了主動權。
洞察島內民意,國親領導人“登陸”
在臺灣島內,各種政治力量依據其在“統獨”方面的不同立場,可以大致劃分為“藍營”和“綠營”。國民黨和親民黨以及新黨這些認同一個中國的政黨組成“泛藍陣營”,而民進黨和“臺聯黨”等一些傾向“臺獨"的政黨則屬于“泛綠陣營”。
這一次,“泛藍陣營”的兩位政治領袖能不顧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百般污蔑和攔阻,毅然決然地“登陸”,為兩岸和平做出努力,為臺灣發展尋求機會,所展現出的度量和遠見,胸襟和膽識,獲得了兩岸同胞的普遍歡迎和稱許。
值得注意的是,連戰、宋楚瑜的來訪,首先是洞察了島內民意的變化,順應了臺灣民意的需求。這些年來,政治纏鬥、經濟困頓、社會失序,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感到失望和挫折,加深了他們對臺灣前途的擔心和對個人生存發展的憂慮。
臺灣社會太多的緊張對立,太多的不自量力,太多的畫餅充饑,讓臺灣同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和平穩定發展,希望改善和促進兩岸關係。因此可以說,民意是連、宋來訪幕後最大的推手,最大的靠山。
正如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所言:“今天我們所走的這條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們搭橋鋪路,是人民所願意看到的,他們不願意再看到兩岸的對峙、對抗、對立,甚至于對撞,他們願意看到的是兩岸的對話與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次大陸之行也是國、親兩黨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國民黨為主要代表的“泛藍陣營”近年來在島內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堪稱嚴峻。
繼2000年在島內失去執政權之後,在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聯合參選的連戰與宋楚瑜再一次以些微差距敗選。
而且,過去幾年里,民進黨當局基本上採取的是一種升高兩岸敵對意識,進而在島內劃分敵我,以這種矛盾來煽起民粹情緒,從而收割政治利益的策略。這導致以國民黨為代表的“泛藍陣營”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一度有進退失據之感。
去年,島內極端“臺獨”勢力甚至企圖要將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列入所謂的“中國史”(外國史),于是孫中山就成了“外國人”,這不僅是對孫中山先生的不敬與污辱,而且也直指國民黨是外來黨,否定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正當性。這對尊孫中山為總理與精神旗幟的國民黨而言,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博弈
國民黨畢竟是個歷史悠久的政黨,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和歷史使命感。正如連戰在北大演講時的寄語:“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國民黨絕不會甘心在島內狹小的競技場上坐以待斃,而要利用廣闊的中華腹地,展開更高層次、更高境界、更有品位的政治博弈。痛定思痛的國民黨這次終于抓住機會,以兩岸關係為突破口,力求為本黨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新的歷史機遇。
要在兩岸關係上贏得未來,必須站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大格局上。正如連戰所言:“今天有人還只在從五十年前甚至于六十年前國共之間的關係、思維、格局來評斷我們的訪問,但是我覺得,我們已經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已經遠遠超越了那個格局。……我們是以善意為出發,以信任為基礎,以兩岸人民的福祉作依歸,以民族長遠的利益作目標。”
他在北大演講時也特別提出:“在這樣的一個大的環境歷史的趨勢、民意的驅動之下,我個人認為,現在給我們一個總結過去歷史的機會,就是讓我們能夠有一個新的環境,新的思考,能夠來發展建立一個我們共同的未來,共同的願景。”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可以說,正是由于站在一個中國以及兩岸同胞福祉這個“最高層”之上,連戰與宋楚瑜這兩位島內政治領袖才得以共同書寫2005年這個“春天的故事”。
今年是國民黨前身中國同盟會成立100周年,是國民黨創建人孫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連戰此行首先即抵達南京,拜謁國共兩黨都高度讚譽的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讓有分化和渙散之虞的國民黨重新體味孫中山的豐功偉績,了解孫中山先生追求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思想,這對于今日國民黨的凝聚、振作,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西安,不僅僅是連戰的老家,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唐王朝的首都。統一的中國的概念,實際上早在歷史上以西安為首都的時代已形成了。所以,只要承認中華民族的歷史,無論它是個人還是政黨,都應該不否認“一個中國”的存在。
連戰和宋楚瑜都將西安作為訪問行程中的重要一站,宋楚瑜還專程前往黃帝陵拜謁,其背後的深意可謂不言而喻。
而將在幾個月後卸任的連戰,藉由在大陸圓滿而成功的 “和平之旅”,不僅有力助推了兩岸關係的和緩,創造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個輝煌,同時也為中國國民黨、為臺灣人民留下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文/《環球》雜志記者/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