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京電 在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拜謁中山陵並發表講話後,記者旋即採訪了始終對連宋大陸行保持高度關注的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學家崔之清教授。崔之清認為,連宋的大陸行目前已初見成效,最為直接的效果是臺灣島內話語權的轉變。
“臺獨”勢力在島內已經喪失了話語權
崔之清說,在連宋相繼訪問大陸之前,臺灣島內的輿論話語權幾乎完全掌握在支持“臺獨”的綠營手中,老百姓很難聽到反“臺獨”的泛藍言論,臺灣人甚至很難聽到講“兩岸關係”的話語。但本次連宋相繼訪問大陸並旗幟鮮明地反對“臺獨”後,島內輿論幾乎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均對他們的訪問持肯定態度。這表明“臺獨”勢力在島內已經喪失了話語權,這必然會在之後的選舉中得以體現。
四方面原因促臺政黨領袖短時間密集訪大陸
崔之清分析說,從江丙坤開始到連戰、宋楚瑜,他們之所以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密集訪問大陸,其原因錯綜復雜,大體來說,有以下四條:
首先是在臺灣“立委”選舉中泛藍陣營獲勝,而一直佔優勢的綠營失利,讓“臺獨”分子的實力大為削弱,連宋的大陸行有了比較強的實力作為後盾。
第二,美國和大陸方面的壓力也是重要的原因。臺灣在政治上始終對美國有依賴。現在布什也反對臺獨,並要求臺灣高層和大陸保持溝通;而大陸方面同時也更為務實地調整了自己的對臺政策。這樣的壓力是臺灣當局不得不考慮的。
第三,今年3月,胡錦濤就兩岸關係提出“四個決不”,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對臺灣人是很大的鼓舞。這同時使兩岸間的對話獲得了某種利益交集。
第四,陳水扁與宋楚瑜在“扁宋會”之後達成的十點共識說明,陳水扁已經意識到“臺獨”的失勢,因此已經在實質上調整了自己的政策,從“臺獨”逐步向“不獨不統”過渡,這也讓連宋的順利成行成為現實。
崔之清說,本次連宋大陸行對臺灣島內的政治生態架構到底造成了什麼影響?最直接的印證就是將于5月14日舉行的“任務型國代”選舉,從目前的民意來看,民進黨已經失了分,而國民黨和親民黨則因為大陸行的成功而處于上升趨勢。(特派記者/李靜睿)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