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解讀中共:一個生機盎然的政黨

時間:2011-06-20 09:58   來源:新華網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誕生於1921年的中國共産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雖歷經無數艱難考驗,但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來,中共從最早在上海法租界秘密開會的一個無名小黨發展成當下領航中國的龐大政黨;黨員人數從最初的50多名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近7800萬名。中共強大的生命力從何而來?世界如此解讀--

  崇高的政治宗旨

  一切為了人民。無私的追求,成為中共贏得廣泛支援,保持長盛不衰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認為中國共産黨和其他執政黨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對華事務局局長扎法爾説。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前駐華大使薩基特指出,中共在1921年成立之初黨員主要來自工人階級,現在其隊伍不斷壯大,黨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包括工人、知識分子和商人等,他們能夠非常正確地判斷人民的需要是什麼。

  “因此,中共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政策更趨務實,讓百姓受益。”薩基特強調。

  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幹事長格倫德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説:“中共是一個務實的執政黨,為所有13億人民謀福利,而不是為少數黨的精英層服務。”

  一個一心為民的黨,必然贏得人民的普遍支援。

  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認為,從歷史基礎來看,中共能夠成為執政黨,是因為中國90%以上的老百姓當年支援中國革命。

  南因果説:“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是二戰後蘇聯紅軍進入後形成的,中國共産黨成為執政黨則是人民的選擇。中共是中國人民選擇的、獨立的而非外界強加的。”

  先進的政治理論

  從馬列主義到毛澤東思想,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中共不斷用先進的政治理論武裝自己,以適應世界的變化,走在時代的前列。這是中共始終生機勃勃的關鍵因素之二。

  “西方國家政黨的理論都是為了滿足日常政治需要的簡單理論,而不像馬列主義那樣是一套擁有完整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思想基礎和基本理論,超越了日常政治,這是與資産階級政黨的一大區別。”南因果説。

  在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幹事長格倫德看來,中共成立90年來之所以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主要源於其不斷創新和變革,不拘泥于意識形態的束縛。

  德國政治學家、社民黨“基本價值委員會”副主席邁爾指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例,這一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共將自身定義為代表幾乎所有社會利益階層,不僅僅是工人和農民,還包括知識分子、企業家和個體經營者。

  “這就意味著,社會不同階層或者民眾的利益訴求和想法都應該在黨內有所體現,有所表達。這樣,在討論中應允許多元化,不同的意見和利益訴求都可以得到闡述。這樣的現代化進程對中國社會是有益的。”他説。

  邁爾強調,對包括中共在內的任何一個政黨而言,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顧及社會上的不同利益,把各種利益訴求匯集在一起,從中産生能夠為整個社會接受的政策主張。”

  獨特的政治體制

  歷史證明,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體制的模式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因此,中國實行的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的有效性成為中共保持其強大生命力的關鍵因素之三。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非常成功,因為目前來看它很好地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提供意見,同時在這種體制下各方的聲音也能納入國家發展的綱領中。”南非非洲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拉埃爾説。

  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幹事長格倫德指出,中共執政的方式與西方政黨不同,但“任何一種模式都無法保證出臺的政策必然正確,一個國家政府是否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不取決於採取哪種執政方式。”格倫德認為,一黨執政的優勢在於,一旦執政黨做出了決定,可以很快得到切實落實。中國的執政方式非常成功、高效,與德國的議會民主制相比,政策實施更加迅速。

  “相對於我們歐洲、西方的民主模式來説,中國模式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模式和社會模式。這一模式對於許多非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來説很有吸引力。這些國家也在尋找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模式。”格倫德説。

  西班牙駐華使館前商務參贊、西中企業家委員會前主席凡胡爾認為,中共是一個有著自身特色的黨。首先,中共確立了一個重要權力崗位輪換制度。權力機器的特點是更新程度高;其次,共産黨通過與業績掛鉤的機制,將最有能力的幹部提拔上來;第三,幾十年來,集體執政的形式不斷加強。

  持久的自身建設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共走過彎路,有過教訓,但總是能適時調整方向,確保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可以説,不斷地自我修正,是中共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之四。

  “中共在革命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對自己的成敗做出科學的分析和總結,並得出有益的結論以指導新的革命。這是中共贏得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馬耶娃説。

  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説,儘管出現過錯誤和問題,例如“文化大革命”和“大躍進”,但中共的執政地位依然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支援和擁護,這引起西方許多人的不解。他認為,其實,這並不難以理解。“原因在於,中國所走的路線是別人沒有走過的,不是東歐社會主義簡單的計劃經濟,也不是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

  現任丹麥議會第一副議長、知名中國問題觀察家呂克托夫特認為,中共在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方面最大的改進是1978年以後,在鄧小平領導下採取的務實政策。“我覺得目前在中國實行的制度是一個積極反應民眾的需求、符合願望和期待的制度。”

  德國《什未林人民報》前總編勃蘭特認為,塑造黨內民主是加強黨的戰鬥力和發展在各個領域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因素。這樣,中共才能始終保持清廉和透明。

  “我看到中共非常堅定地朝著這個方向行動。中共領導層的執政方式方法、中共在黨內堅決打擊腐敗等等,為此提供了一個典範。”勃蘭特説。

  輝煌的政治業績

  90年來,中共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這些業績提高了中共的信譽度和吸引力,成為中共生命之樹常青的關鍵因素之五。

  西班牙駐華使館前商務參贊凡胡爾認為,中共的合法性建立在兩個因素的基礎之上。

  “第一個因素可以稱為‘歷史’因素。是中國共産黨實現了國家統一,使中國擺脫了19世紀中葉以來的長期危機狀態,變成一個在國際社會不容忽視、備受尊重的大國。”凡胡爾説。

  他認為,第二個因素與30年來的改革有關。共産黨正在領導的巨大經濟變革進程使人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擴大了個人自由,擺在公民面前的機遇也成倍增加。

  “中國在過去35年裏的變化速度是驚人的。這從根本上來説是壓縮了一場工業革命……這個過程在英國用了200年,在美國用了100年,而在中國則壓縮到了一代人的時間。”這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埃文斯教授對中國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

  埃文斯説,35年前,中國基本上還是農業國家,內向型經濟體。“我認為形容當今中國最合適的措辭是‘全球化的中國’。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比我們在1976年所能想像的更強大、更重要,它在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也更多地融入了世界。”

  曾在2008年擔任奧巴馬總統競選班子亞裔事務顧問的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薛海培認為,中共自執政以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時間裏,在國內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快速的經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中國人民的日子開始越來越有盼頭。

  薛海培説,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普通民眾最具代表性的期望就是三餐飽飯而已。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進步,中國人民開始有了更多希望,學生可以上大學,可以出國留學,考不上大學的可以工作或創業。成年人則能夠更自由地規劃自己的事業和人生,不再以溫飽為目標。

  在《什未林人民報》前總編勃蘭特的眼中,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在所有領域,它正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穩步提高。由此看來,中共是迄今最成功的人民的政黨”。(執筆記者:包爾文 趙卓昀 劉健 採訪記者 劉向 陳濟朋 王豐豐 楊敬忠 黃曉南 邵海軍)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張真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