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生産在其優勢區域的集中度分別達到85%、90%、60%和50%以上,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9大産業帶;棉花生産基本形成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棉區“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大優勢區域的棉花面積和産量佔全國的97%和98%左右。種植業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初步走出了“糧上經下、經上糧下”的種植結構“怪圈”。
近年來,中央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基本方針,採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農惠農政策,促進了糧食生産的迅速恢復發展。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04-2008年,我國糧食連續5年增産。2008年,全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4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比1949年增加195公斤,增長近1倍。
在糧食生産迅速發展同時,我國棉花、油料、糖料和園藝産品等經濟作物生産也實現了協調發展。2008年,全國棉花總産量達到749萬噸,比1949年增長了16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油料總産2952.8萬噸,糖料總産13419.6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了10.5倍和46.3倍;食用油自給率達到40%以上,糖料産需實現了基本平衡。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産品生産快速發展,在滿足了國內生活需求的同時出口創匯額逐年增加,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60年來,我國糧食作物生産實現了由單純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總産向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産的重大轉變。品種結構和産品品質進一步優化,2008年四大糧食作物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4.8%。據專家測算,“七五”時期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27%,至“十五”期末已達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