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奧紀實:親歷中國兩次申奧

時間:2011-04-24 12:52   來源:新華網

  《申奧紀實--親歷中國重返奧運和兩次申奧》 張清 著 2008年5月出版 定價:2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北京奧申委外聯部負責人,是由其申奧日記所編而成。本書不僅展示了中國恢復申奧資格、兩次申奧的全部過程,而且對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進行了首次披露。書中附有大量珍貴照片,使本書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張清,河北人,1945年出生。1969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1972年開始在國家體育總局(原國家體委)工作。曾先後參加我國派往摩洛哥、突尼西亞和法國的體育教練組工作過3年半時間。30多年來,作為翻譯、領隊和會議代表等出訪過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參與組織北京亞運會的工作。先後參加過5屆亞運會和6屆奧運會。

  曾任國家體委國際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和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潛水運動協會主席,皮划艇協會主席,賽艇協會副主席、常務副主席,帆船協會副主席和亞洲賽艇聯合會秘書長、副主席,亞洲潛水聯盟副主席、主席,國際賽聯理事、亞洲代表,世界潛聯執委等多個國內社團和國際及亞洲單項體育組織的領導職務。

  曾親身參與了在多個國際組織中恢復我國席位的工作,直接參與了1979年10月國際奧會執委會的會間工作,促成了中國重返奧運的名古屋決議-"奧運模式"。1980年獲國家體育榮譽獎章。

  曾參與了1993年中國在摩納哥蒙特卡洛第一次申辦奧運會的工作,又以北京奧申委副秘書長、外聯部長的身份參加了北京第二次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工作。2001年7月北京申辦成功後,又參加了北京奧組委籌備組的工作。此後,曾以北京奧組委執行委員、委員,國際聯絡部部長、特聘專家的身份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工作。

  :::::本書目錄::::

  序言(1)

  前言(1)

  第一章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

  中斷與國際奧會的關係

  恢復我國席位的前哨戰

  國際足聯主席在京受批判

  恢復我國在國際大學生體聯的席位

  震蕩前進的兩年

  “奧運模式”逐漸形成

  決戰名古屋

  中國競技體育的復蘇

  蹣跚走向奧運

  北京亞運會的60個日日夜夜

  第二章第一次申辦奧運會

  邁出申奧第一步

  調兵遣將

  第一部申奧百科全書

  我國外交的先行官

  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

  丟團長與獲首枚銀牌

  從水上到冰上

  喜聚東亞運動會

  法國登山英雄進小浪底

  特殊使命

  搶佔制高點

  黑色星期四

  到底誰沒有投北京的票

  北京是否申辦2004年奧運會

  第三章走向第二次申辦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至今不悔的抉擇

  水上運動的開拓者

  坎坷金牌路

  在水上兼顧申辦

  奧帆賽為什麼選擇了青島

  第二次舉手

  走進“新僑”

  我們的核心班子

  既不能犯規,也不能犯傻

  我的平視哲學

  第四章 把“規定動作”作規範

  從申請到入圍

  28個國際組織考察與機場風波

  劉淇、袁偉民深冬探洛桑

  在申辦報告背後

  薩翁力求公平的精挑細選

  聘請精英上“迎評”一線

  一場高水準的國際對話

  至極的民眾支援率

  關鍵的評估“結論”

  第五章看不見的戰線——滴灌工程

  解析“體育聯合國”的組成

  鴻雁飛進委員家

  申奧專業隊戰業餘隊

  霍家父子功不可沒

  “空中飛人”鄧亞萍

  運籌帷幄的人們

  影響委員的9大非體育因素

  冷眼看鬧劇

  從黑非洲到北歐

  深含不露與借力

  蒙巴薩鎖大局

  玫瑰港選情涌動

  第六章在決戰的日子裏

  嘔心瀝血,不留遺憾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此時無聲勝有聲

  陳述準備、組團與滴灌

  衝刺莫斯科

  講臺上的決戰

  難忘這一刻

  600份請柬與8年陳酒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