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最大的榮幸就是能跟這樣了不起的院士學醫。”你的學生楊登嶺這樣説。1958年,克山縣北聯鄉出現了一次克山病大爆發的情況。有一個村子原有1300多人,幾天下來,死的死、走的走,剩下不到700人。當時楊登嶺是剛滿20歲的小學教員,見此情景,也想儘快離開此地。就在這個時候,你帶著一支十二三人的防克醫療隊出現在他們眼前。你們在搶救患者的同時,還修理冒煙炕、建造防寒廁所,你的到來給人人自危的小山村帶來了生的希望。於是,楊登嶺決定,要跟著你這位老大哥給家鄉換一番模樣。他報考了當地的護校,成了一名防克員,後來還成長為克山縣涌泉鄉衛生院院長。
“沒有恩師,我今天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你的學生包香軍這樣説。包香軍17歲時就在富裕縣繁榮鄉跟你學醫,從克山病的診斷到開藥、配藥、打針,都是你親手教的。那時沒有教材,你的工作筆記就是講義;那時沒有教室,克山病的觀察點就是講堂。現在當年那個青澀的防克員已成長為當地深受百姓信賴的醫生,擔起了繁榮鄉永勝村衛生所所長的擔子。
“不僅是恩師,更是我們全家的恩人。”你的學生李金生這樣説。他的愛人董玉琴當年身染克山病,就是你出手治好的。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一直以你為榜樣,一路上從鄉鎮衛生院的衛生員,漸漸成長為齊齊哈爾公安醫院副院長。聞聽你去世的消息,他與老伴專程從齊齊哈爾趕到哈爾濱來參加追悼會,並在花圈上留下了自己手寫的輓聯:功德蓋世垂千古,學術超群惠億民。
“是良師、是益友,還是寬厚的父親。”你的博士生尹新華這樣説。1996年她在北京做博士課題研究,緊張的工作令她一度因高熱暈厥了十余次。你聽説後,專程打長途電話,為她聯繫了北京的專家做檢查。為了消除她的後顧之憂,年過七旬的你專程去看望了她生病的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你時常告訴你的博士生們:“要有世紀眼光,就一定要到發達國家去看一看,學習一下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你親自寫推薦信,將尹新華等博士生送出了國門。這些年來,她不僅從你身上學到了一個醫生尊重生命、不怕犧牲的高尚品格,更學到了一個學者追尋真知、永不言棄的科學精神。如今,學成歸國的尹新華已成為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的傑出專家和博士生導師。
你是那樣一個可愛的人,你恪守原則卻不古板生硬,你忘我工作卻不失浪漫情懷,你不花公家一分錢卻樂於為心愛的事業奉獻所有。對事業、對親人、對同事,你一直留存著一份最真的情感,你的音容笑貌紮根于每個人的心底,你是他們心底最為敬佩的精神楷模……
你的同事李玉堃了解你的性格。他説你是一個“有個性”的倔老頭。你作為校長去附屬醫院視察工作,堅決不肯讓醫院準備午飯。你自己掏錢,請一同視察的同事到食堂吃了午飯。你對同事説:“我們要吃自己的飯,不要花公家的錢。”凡事,你喜歡事必躬親。你當上校長後,覺得對學校的後勤工作不夠了解,就每週去鍋爐房與工人推一次煤,了解他們工作的難處、苦處。工人們眼見你這位年近六旬的老校長也走上了勞動一線,活兒就幹得更加用心了。
你的妻子徐岸明知道你的遺憾。你與她在病床前過了鑽石婚的紀念日。雖然你們結婚60年,你與她相伴的日子卻屈指可數。你昏迷前的那個春節,已不能開口説話,你費力地用手指向病房的門口。她明白,你想要回家。20多個春節你都是在病區度過,你多麼希望能回家陪她過一個團圓年。其實,她和家人從來沒有為此怪你。她説,每當見到病區的鄉親,就覺得她和家人無私、無怨、無悔地支援你的工作,是多麼值得!
你的孫女於心韻記得你的囑託。你曾説,你為醫療事業,貢獻了青春,貢獻了中年和老年,但這還不夠,你還要貢獻你的子孫。你生前用院士津貼設立了“于維漢院士貧困大學生獎學金”。你的孫女説:你雖然走了,但這個基金不會終止:爺爺走了,奶奶會把它繼續下去;若是奶奶走了,伯父會把它繼續下去;若伯父走了,我還會把它繼續下去;即使有一天我也走了,我的孩子還會把它繼續下去!只要于維漢的血脈還在,這個基金就永遠不會停止!
你的一生救活了無數的人,而當你需要救治時,大家卻束手無策了。但你安詳的面龐告訴大家,不要悲傷,你已完成了一個醫生光榮而崇高的使命。明天,你的學生和千千萬萬的白衣天使也會如你一般,為了“治病救人”這4個字,忘我奉獻、奮鬥終生!(記者 趙宇清 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