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跳出“發展悖論”的陷阱

時間:2011-06-16 15: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

  縱觀一部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連續保持10年、20年、30年增長的國家有若干。按照年增長7%以上的速度,上個世紀後50年,第一個10年保持增長的,有40多個經濟體。但到了第三個10年,就寥寥無幾、只有5個了。能繼續走好“第四個10年”的經濟體,幾乎還沒有。可以説是“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高處不勝寒”。

  當然也有特例。一是新加坡,曾經保持了“第四個10年”的連續增長。但新加坡顯然與中國具有完全不可比的內外部條件,且二者的經濟規模也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還有一特例是英國,也曾保持了“第四個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連續增長。但眾所週知,當年英國連續增長的支撐,是“日不落帝國”在世界各地對殖民地的大肆掠奪。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且不僅英國,近代西方大國在崛起的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大都以堅船利炮、圈佔土地和奴役他人來掠奪資源。這雖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繁榮,也埋下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仇恨和衝突。中國的發展,必須避免也不可能再走西方之路,只能走和平發展之路。

  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其基礎一度是以“陸權”政治為核心權力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作為歐亞大陸之間聯繫紐帶的絲綢之路,就是從來不靠掠奪別國來發展自己的歷史寫照。今天的中國,基本國情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市場大國”。中國能走好“第四個10年”的奧秘、源泉和動力,盡在這“市場大國”之中。隨著中國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不懈努力,還將逐步由巨大的“世界工廠”,轉變為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

  二

  從基本面上看,任何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經過初期的資本積累和快速發展,由於生産要素成本增長的拉動,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都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逼著企業重視科研開發和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産率。但成本昂貴的科技創新和産品研發,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經濟作為支撐,才能確保沖銷成本、有利可圖,為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性。市場需求越大、企業産量越大,科技創新的單位成本分攤率就越低。而中國的市場、産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好的,支撐昂貴成本研發的産業規模,正在形成和持續增長之中。

  勞動生産率提高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變化了,“一部分人沒活兒幹,一部分活兒沒人幹”的現象又會出現。怎麼辦?許多經濟體不能繼續走好第三個、第四個10年的重要原因,大都是因為陷入了這種“發展悖論”的陷阱:在生産要素成本拉動下,要求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而提高勞動生産率,又導致大量勞動力過剩,引發社會動蕩,破壞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國最基本的問題,是還在土地上的農民怎麼生産生活,和離開了土地的農民怎麼生産生活的問題,這就更需要解決好“一部分人沒活兒幹,一部分活兒沒人幹”的問題。能否破解這個悖論,走出這個陷阱,是中國經濟發展能否繼續走好“第四個10年”的一個關鍵。

  三

  正是從中國“市場大國”的實際出發,至少已經展示了兩條清晰的路徑,可以確保中國經濟破解這個悖論,走出這個陷阱。

  一是大力推進服務業發展。市場的內部活力,來自不斷擴大的內需。我們必須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擴大消費中,不僅包括擴大商品消費,也包括擴大服務性消費。

  服務業的發展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可以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使經濟整體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美國作為發達的經濟體,其消費佔GDP的71%。在其消費中,商品消費只佔25%,服務性消費佔75%。而我國這兩個比例正好是倒過來的。可見,這個領域裏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增的若干消費,為服務業的發展不斷開拓新的空間,如網路遊戲、名牌需求、環境保護、文化遺産、旅遊探險等等。而社會化大生産的發展,必然使部分服務切割外移,使原本是製造業的內部環節獨立出去。生産企業向兩頭延伸,即前頭——著力加強産前的研發設計,後頭——著力加強産後的行銷網路與售後服務。這樣兩頭一加強,兩頭翹起來,生産環節作為中間的一段,整個生産過程立刻就充滿了生機、活力與效益,就像拉出了一條“微笑曲線”。

  而“微笑曲線”還會催生出一個“微笑産業”——現代服務業,如現代物流、金融保險、電子商務、文化創意、資訊諮詢等生産性服務業。再加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各種“人對人、面對面”的服務,如教育、醫衛、餐飲、家政等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可以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容納和消化大批勞動力,大大緩解“一部分人沒活兒幹,一部分活兒沒人幹”的現象,使多數人各得其所、各盡所能。

  “十二五”規劃凸顯低碳經濟、綠色增長、科技創新、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改善民生,將增長動力由現在的以投資、出口為中心逐步轉向以內需為中心,推動經濟儘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必然為服務業的大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前景。

  二是大力推進西部開發。過去鬧革命,可以“西方不亮東方亮”;今天搞建設,則可以“亮了東方亮西方”。由於存在著每人平均收入上的差距,東部和西部的市場需求呈階梯狀。因為不同收入水準的主流需求有所不同,如市場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曾出現過對百元産品(如服裝、小家電)、千元産品(如大家電)、萬元産品(如電腦、旅遊)、10萬元産品(如汽車)、N萬元産品(如住宅)的階段性大規模需求,從而培育出相應的産業。這些産業因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生産規模,形成了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而隨著市場的飽和及需求高潮的退去,其過剩的生産能力必然要尋找新的市場。東部和西部的市場需求呈階梯狀,正好提供了東部沿海部分産業向西部轉移的機會。我國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梯度需求,使産業發展中的這種“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現象成為可能。

  “十二五”規劃已經作出部署,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産業有序轉移,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僅列舉以上兩條,我們就可以有信心地説,中國經濟能夠再創奇跡,走好“第四個10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無論“三十”、“四十”,都是中華民族的吉祥數。“十二五”規劃已經顯示了我們整體的清醒與“不惑”。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這個規劃得以全面實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促進科學發展。

  中國能一路走好,世界正拭目以待。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