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波:民情日記記錄大事小情 患癌也要服務群眾

時間:2013-02-28 15:17   來源:中國網

  2013全國“兩會”特稿“代表的分量”之三

  編者的話:他們是敢言者,更是行動者。他們有感性的關懷,更有理性的思索。他們為推進中國的點滴進步,憑良心撰寫每一份議案建議。他們深知光環下的責任,更體味“代表”二字的分量,所以他們堅持腳踏實地地説出每一句話。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臨近,本網推出系列特稿——《代表的分量》,為您講述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

資料圖片:梁啟波。

  資料圖片:梁啟波和他的民情日記。

  梁啟波,廣西玉林市民政局副局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民政系統的工作人員,梁啟波走訪過上萬個民政對象,他的幾十本“民情日記”上,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的全是老百姓“瑣碎”的難事和急事。

  當上全國人大代表以後,他在豐厚調研經驗的基礎上,提交過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建議和議案。他提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議案,還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梁啟波説,自己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讓農民群體享受到更多實惠。然而他自己卻患鼻咽癌多年,左眼因為手術導致眼球不能轉動,牙床鬆動,來北京開會還常常流鼻血。

  議案被寫入立法——“我,高興死了”

  梁啟波的民政工作一幹就是二十年,他親自走訪過的民政對象就有上萬個。一回到家,梁啟波都會把他們的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並一一落實解決。到去年,民情日記已經記了厚厚的83本。他説,自己也説不準記了多少本民情日記,但是去調研的鄉鎮誰家缺糧少衣、哪個老人無人贍養,都記得清清楚楚。

  梁啟波説,記下來以後好方便自己回頭看。“能夠當時落實的,我就幫助群眾落實。暫時沒落實的,我就回來看有沒有這方面政策。如果沒有政策,我就會向上級或者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2008年,梁啟波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長期關注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他,在2009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了一份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沒過多久,他的建議就得到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回復。當年,新農保政策就在全國10%的縣市開展試點。

  此後,梁啟波提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議案、以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建議,還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在得知這個消息時,沒有華麗辭藻的他只説了一句話——“我,高興死了。”

  據梁啟波介紹,按照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月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併實施。

  調研“新農合”——年三十挨家挨戶聽取民意

  2010年2月13日,農曆大年三十。梁啟波一大早就帶著兒子和侄子,拎著棉被、衣服和水果,來到興業縣沙塘鎮看望低保戶、特困戶,同時為準備在當年全國兩會提交的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議案聽取村民意見。

  “‘新農合’政策好是好,但是對我們來説不方便。”年過八旬的甘海光老人説。他左腳受傷嚴重,行動十分不便,而且沒錢墊支醫藥費,因此放棄了治療。按當前的程式,是先交錢、再看病、後報銷。但是很多弱勢群體經濟實在太困難,沒錢先墊交,有些重傷殘的特困戶乾脆就不去看病了。

  梁啟波將甘海光老人的情況和建議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上,並向老人承諾,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會提議案建議給像他們這樣的特殊優撫對象先看病、後報銷,真正兌現政策,切實方便群眾。

  81歲的胡紹匡老人雙腳重度傷殘,患慢性肺炎,需長期打點滴。由於鎮衛生院“新農合”醫療點距離該村10多公里,行動不便的他只能在附近的設有“新農合”門診點的新圩村看病,每月需藥費600至700元。但按照目前的規定,這些藥費只能算是門診,不能報銷。

  梁啟波了解情況之後,提出了一個新設想:構建全國性的新農合專業管理網路,實行看病、治療、報銷全國“一卡通”。“這樣,參合農民手持參合卡,就可以在全國的任何鄉鎮、縣市、省區的定點醫療機構看病、報銷了。”梁啟波説。

  為實現這個夢想,在三個多月時間裏,梁啟波和其他22名全國人大代表組成調研隊,先後深入南寧青秀區、西鄉塘區、武鳴縣,崇左市江洲區、扶綏縣等地對“新農合”進行專題調研。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