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稱將思考提案推進《新聞法》立法

時間:2013-02-28 15:24   來源:新京報

白岩松稱將思考提案推進《新聞法》立法

  白岩松

白岩松稱將思考提案推進《新聞法》立法

  白岩松

白岩松稱將思考提案推進《新聞法》立法

  前日,新委員白岩松表示,對於提案,他將堅守“感性思考、理性落筆”的原則。新京報記者 韓萌 攝

  人物素描

  白岩松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央視節目主持人,主持《焦點訪談》、《新聞1+1》、《新聞週刊》等膾炙人口的新聞評論類節目。

  白岩松評價自己的個性是“沉穩不失活力”,而在公眾腦海中,他就是那個皺著眉頭、表情凝重、措辭犀利的新聞評論人。雖然身兼多重社會身份,但白岩松説,他會推掉絕大部分應酬,大部分時間在家,在書籍或電腦旁,留給自己更多的思考時間。

  全國兩會,和白岩松已有長達15年的“交情”。從1998年,新聞媒體首次現場報道兩會,白岩松做直播,到今年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開兩會”,這個新聞人會關注什麼樣的話題?會帶來哪些提案?未來5年計劃如何履職、參政議政……

  他説,“對於提案,我堅守的原則是,感性的思考,理性的落筆。”

  聲音

  我想我永遠也學不會不説真話。

  政協委員不要去追熱點,讓自己的提案或建議變成能夠推動改變的“熱點”,更有意義。

  熱點不會成為我做政協委員的束縛。對一個事件的關注,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對話

  換個平臺做新聞人關注的事

  “即使5年後我不再連任,作為一個記者、一個公民,我依然要去關注這個社會,依然會有自己的思考和聲音。”

  新京報:這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你是否感到和你的其他社會職務有所不同?

  白岩松:我認為做政協委員也好、人大代表也好,對於新聞人來説,不過是換了另一個平臺去做新聞人關注的事情。每個代表、委員都會有自己履職的方式,但我想,記者做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會有某種天然的便利性,因為記者的職責要求他長期關注這個社會,公眾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的要求也一樣,關注社會,建言獻策。

  新京報:你做新聞評論給人的印像是犀利。在政協會議上,你是否會延續這種風格?

  白岩松:批判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推動。既然承擔了這樣的一份職責,就不能做好好先生,我不會在政協會議上改變我的語言風格。而且我認為,真正的“好好先生”,應該是看得準,能提出理性的建議,並且鍥而不捨地去推動。

  不會缺席任何一個上午下午的會

  “兩會應該是一段很單純的時間。這十幾天裏,我有充足的理由推掉一些沒有意義、以往不好推掉的事情。”

  新京報:你是主持人,又是社會人士,會不會忙得沒有時間履職?

  白岩松:我不覺得我要比別人忙。相反,我大量的時間是在家裏,在書籍旁電腦旁。如果應付大量的飯局、忙著參加各種活動,沒有大量的思考和面對自己的時間,你做不好一個主持人。

  今年兩會期間,我的節目是晚上九點檔的,下午小組討論熱烈一些,晚6時左右會結束,我還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選題會可以挪到中午飯時間。因此,我沒有理由去缺席政協會議的任何一個上午或下午。

  新京報:作為新委員,今年會帶具體的提案或建議上會嗎?

  白岩松:我會把我很長一段時間關注的事情去細化成提案。有些事情是非常具體的,和生老病死有關;但也有些,是方向性的,與我所在的新聞與出版行業及這個社會的大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想是政協委員應有的履職態度。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