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顧“追星”而“荒”了民聲

時間:2013-03-04 08:45   來源:法制日報

  朱波

  媒體報道,莫言、梅葆玖、濮存昕、鞏漢林、王安憶、梁鳳儀等知名委員一向備受公眾關注,3月3日是全國政協開幕日,大批媒體記者早早聚集到人民大會堂門前,希望能採訪到這些明星委員,但面對眾多媒體的追訪,越是知名的委員越是發揚低調的風格,各出奇招躲避媒體的“長槍短炮”。

  作為國內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自然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然而,一向低調的新委員莫言出現在人民大會堂東門時,被記者的錄影機線纏住,他一言不發,邊走邊解線。

  多年來,身為代表委員的一些明星大腕們,在“兩會”上受到媒體的過分關注已經成為一種反常現象。明星代表委員本身確實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但在民主政治重要平臺的“兩會”上,明星代表委員和各界普通的代表委員應當擁有同樣的話語權。如果説明星代表委員因為佔據更多社會資源而在平時擁有話語特權的話,在“兩會”這樣特殊的時間和地點,保障基層代表委員的話語權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此,我們的記者們,在明星與基層代表委員之間,應該把麥克風更多地遞到基層代表委員面前,而不是簇擁在明星代表委員的左右。當明星代表委員抱怨重復觀點的時候,這何嘗不是一種“兩會”資源的浪費?當公眾困惑于基層代表委員失聲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因為受到了“兩會”追星的侵擾?

  “兩會”的召開備受矚目,事關國計民生,公眾渴望看到代表委員各抒己見的場景,其中關鍵在於建立起有保障的利益表達機制,而這第一步就是要平等分配媒體資源。在“兩會”現場,如果一定要選出所謂的“明星”,也應該只有“議案提案明星”,而沒有“職業明星”。

  面對圍追堵截的記者,莫言委員説道:“參加‘兩會’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政協委員不是‘榮譽’是‘職責’。”面對記者,莫言説,“我是新委員如何更好地履職,必須加強學習,加強調研,而且是深入的調研。請給我時間。”

  莫言的言外之意,職責之外的事情往往總是部分媒體興趣所在,在肩負神聖使命的“兩會”現場,本不應有明星、官員、商人、農民之類身份的區別,所有代表委員都只是在行使自己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權利,他們的身份顯然不足以決定參政議政水準的高低。

  過分關注于明星代表委員,難免會給人留下一種“他們才是‘兩會’主角”的錯覺,在打消基層代表委員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免影響到明星代表委員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只有少些追星、多些民聲,才能確保“兩會”成為公眾參政議政的窗口以及公共利益博弈的平臺,而不至於淪落為展現個人魅力的明星“走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