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皓:文物承載的不僅是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

時間:2012-03-12 13:2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3月12日北京消息 目前,中國國內文物收藏品市場還沒有權威的檢測鑒定機構來對文物收藏品一槌定音,使得贗品橫行氾濫,直接導致文物收藏品市場魚龍混雜。對此,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張廷皓在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文物能給社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效益,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載體。” 

  張廷皓介紹説,這次兩會他提出的議案中有一個方面是關於文物收藏市場 “保真、打假、治亂”的建議。他認為,文物收藏,特別是社會收藏這一塊,收藏的本質是在於收藏人類的歷史。它是以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基本核心的價值觀的體現。 

  他認為:“保存記憶應該是我們收藏的最基本的價值,最基本的價值觀的體現,而現在呢,把它作為保值增值的一種方式,一種途徑,我覺得就有悖于收藏的基本,收藏的最基本的價值觀。”

  對於因此而引發出來的造假、售假、捧假,甚至拿一些假東西到這個銀行去騙貸等等這些亂象,他認為,這裡面存在著追求經濟利益,還有奢靡之風。原因是現在電視上各種鑒寶、尋寶節目非常多。這些節目具有誤導性,應該引導大家把興趣放在真正的鑒賞上面,放在對文物自身價值的研究和認識上面,而不是簡單的去看價格。

  他表示:“千萬要有一個正確的文物保護的概念和文物的價值觀。文物給社會能帶來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效益,實際上它是一種民族精神的一個載體,還是要從如何弘揚民族精神這方面去考慮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的問題。” 

  針對文物收藏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張廷皓對此提出了四點建議:“一個是要對於文物法要進行修訂;第二要對於這個亂象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在法律沒有修訂之前應該有比較好的一些政策措施出來;第三在宣傳上面要加強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的引導;第四對於嚴重的給他人甚至給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這樣的一種典型案件要予以懲處。我覺得這樣才能夠把目前的亂象給糾正了。” (兩會記者方志敏、特約記者閆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