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粵臺商:臺籍代表委員聽臺企心聲

時間:2012-03-05 12: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籍代表委員調研團來到東莞市,在臺灣鄉親辦的企業參訪。

   廣東是臺商投資大陸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臺企與眾多外向型企業一樣,面臨訂單減少、資金短缺和成本上升等嚴峻形勢。他們的經營狀況如何?轉型升級遇到什麼問題?對投資環境有何反映?

  兩會召開前夕,全國臺聯組織21位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委員,到廣東考察調研,在廣州、珠海、肇慶、東莞召開臺商臺生座談會,參觀臺企,傾聽廣東臺胞的心聲。

  熱點:轉型升級中

  多年來,廣東拓展外向型經濟很成功,現在有2.4萬餘家臺企在粵發展就是證明。調研中代表委員看到,在粵臺企既面臨挑戰又出現好的勢頭。

  廣東省較早意識到轉型升級的迫切性,率先出臺扶持政策,在融資和技術創新支援、拓展內銷渠道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東莞市設立6個“10億元”專項資金,促進臺資企業轉型和紮根發展。幾年來,與省臺辦合作的金融機構為臺企提供資金服務逾100億元人民幣、30億美元。

  臺籍代表委員了解到廣東一些成功的新做法。例如,積極支援和引入臺灣的企業培訓、諮詢輔導等機構來粵設立辦事處,提供專業的輔導服務。臺灣的生産力中心、電電公會、工研院等先後落戶廣東,直接服務台企。有的地市為了請這些行家,市政府買單。

  關注:客觀看衝擊

  外界風傳,東莞等地的臺企出現倒閉潮。記者隨團採訪中感到,臺企倒閉情況並不厲害。

  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謝慶源告訴代表委員:1992年至2002年,是做傳統産業的臺資企業在東莞的黃金十年,現在的確出現困難,利潤降低,因此縮減了廠房、解聘部分員工,但倒閉的比例不高。他表示,每年都會發生中小臺資企業倒閉的事情,去年上半年東莞縮減臺企400多家,但隨後又有600多家來到東莞。

  省臺辦副主任張科表示,不贊成廣東臺商大量出走的提法。他向代表委員介紹,珠三角臺商多數就地轉型生存,有些不能轉型的,遷到粵西粵北或內地省份。但轉移不是連根拔起,只是把生産轉出去,不少臺商把高科技部分留在廣東,研發總部還在珠三角。

  廣東省臺辦主任陳國興介紹,現在常住廣東的臺商臺屬超過20萬人,就讀的臺胞子女逾萬人。

  問題:錢緊人少電緊張

  全國臺聯組織臺籍代表委員來調研,在粵臺商備感親切,在各場座談會上,他們談起問題直截了當。

  南海臺協榮譽會長廖漢明:廣東臺商的廠房很多是租來的,由於沒有廠房和土地擔保,現在貸款普遍困難。有的企業用電緊張,有時一週停兩天,這樣一來,請經營之神王永慶來也頭痛啊。

  廣州華夏電子公司總經理何建亞:我苦惱的是招工難,以前排隊面試的人龍排幾百米。最近我們貼了廣告,一週裏來詢問的不到10個人。

  珠海市臺協會長陳利星:有的臺商到內陸開加工廠,但海關規定運過去的原材料要交增值稅,出口後再退稅,為此要先交保證金,影響我們的資金運作。對把根留在大陸者,應該獎勵的,卻被保證金捆住手腳,希望減收。

  高要中傑鞋業公司董事長何玉鈴:我們公司員工近萬,其中不少臺幹,在臺灣駕齡10年以上,來大陸要重新考駕照,他們不識簡體字,筆試要90分以上才通過,難啊。

  調研:為臺胞“發聲”

  調研考察中,臺籍代表委員用心傾聽臺商心聲。全國人大代表陳耀中認為,臺商“深耕”大陸20多年,面臨的問題牽涉越來越廣,通常不是簡單宣導法規、溝通服務就能做好。代表委員可發揮作用,助推中央整合各部門力量,在政策層面解決實際問題。

  據了解,臺籍代表委員通過調研形成的議案、提案,往年有不少得到處理和解決,或引起重視。如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就臺胞在大陸行醫遇到限制的情況提案,很快得到回應,促成了臺灣醫師到大陸就業。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會會長梁國揚表示,通過代表委員這個民意渠道,一來可用個案方式為臺胞排憂解難,二來可通過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影響政策制定、行政協調,這是為臺胞爭取權益的重要渠道。“我們會在今年兩會上為鄉親們反映心聲,積極促成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