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推進省院合作是“十二五”重大戰略行動

時間:2011-03-10 13:34   來源:科技日報

  

  “實踐證明,在廣東開展省院全面戰略合作,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形成華南創新與轉化集群、並率先建成全國創新型區域為目標的重大決策,是完全正確和非常及時的,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陳勇 

  開展省院産學研合作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大創舉。2009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倡議和推動下,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下稱“省院合作”),拉開了新一輪省院全面戰略合作的序幕。

  兩年來,省院合作在廣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了中科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好評。“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陳勇。

  陳勇代表認為,省院合作是廣東省面對“十二五”的一個重大戰略行動。他説,省院合作按照“需求牽引、規劃先行、平臺依託、項目帶動、人才集聚”的原則,圍繞共建國家科技創新新高地的目標,開拓進取、勇於探索,開創了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的全新局面,兩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廣東1300多家企業與中科院80多家單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産學研合作,企業組織實施的産學研合作項目總計1606項,年均增長64%;累計新增産值525億元,項目新增産值年均增速高達88%,新增利稅81億元;專利申請4000多件。省院産學研合作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提升自主創新和産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成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型廣東建設的強大引擎。

  深入地市創建“産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是省院合作的一大創新。陳勇代表説,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是中科院向地方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和創新模式。省院全面合作以來,院地共建了佛山、深圳、廣州等多個産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加快中科院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産業化。目前,佛山育成中心已初具規模,共建成15個創新平臺,30個中科院高端領軍人才領銜的研發團隊相繼進駐佛山多個産業領域,圍繞院市合作工作的研發人員近310人,其中院士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3人,實施合作項目近400項,涉及中科院研究所32家,育成企業24家,帶動産值91億元。深圳育成中心已孵化成立35家科技企業,資産規模達到14億元。中心設立10億産業基金,聯手中國銀行、招商證券、道富資本等國內知名金融機構,構築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資金支撐平臺。

  陳勇説,加快推動共建創新平臺的發展,是省院合作的又一成功模式。在新一輪合作中,省院加強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華南植物園等原有共建創新平臺建設,使相關平臺創新和服務産業能力大幅度提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經過兩年的加速發展,已成為深圳自主創新的新高地,目前儲備了10個“千人計劃”人才、2個廣東省創新團隊,全院隊伍規模已達1200人,2009年獲得廣東省科研院所發明專利第一名,與企業共建4個工業實驗室,孵化公司14家。按照汪洋書記視察華南植物園的講話精神和要求,啟動南方野生植物資源種質庫、華南植物轉基因中心2個重大平臺和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申報和建設。

  省院合作在廣東省規劃佈局了一些大科學項目,從創新源頭上提升了廣東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對此,陳勇代表指出,利用省院合作平臺,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如散裂中子源工程(CSNS)、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實驗站等重大科學裝備項目。深圳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建設項目的隧道及實驗大廳建設已完成約95%,通用設備完成約90%,探測器器件製造完成約80%,2011年可開始探測取得數據。

  省院雙方依託廣東省現有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通過中科院“百人計劃”和中組部“千人計劃”的實施,以及選派企業科技特派員等途徑,構建了省院合作人才匯聚的通道,吸引大批中科院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入粵。據不完全統計,超過3000名廣東以外中科院及海外創新人才入粵開展工作,其中,中組部“千人計劃”5名,中科院“百人計劃”30名,企業科技特派員476名。

  在引進中科院大量創新人才的同時,省院合作非常注重培養和鍛鍊本土創新人才。借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培訓優勢,先後在廣州、佛山和東莞等地組織了近千名企業高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訓,這種按照企業需求進行互動的培訓方式引起企業家的熱烈反響。兩年來,為廣東企業培養培訓急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8000多名。

  關於省院合作的戰略意義,陳勇代表説,一是推動了廣東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中科院“智庫”優勢,結合廣東省戰略新興産業佈局,確定了新能源、資訊産業、海洋産業、生物醫藥和環保産業五大重點新興産業的16項重大裝備,作為省院合作未來5—10年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點突破口,制定了總體路線圖,明確了總體目標、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為搶佔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和廣東相關産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通過積極承接中科院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壯大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和企業。二是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育成中心、産學研創新聯盟和示範基地、派駐企業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成功突破了一批産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瓶頸,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技術含量高和市場前景好的成果和技術,在廣東企業成功轉化實施,直接推動了廣東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三是推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廣東充分借助中科院的科技力量,共同推進散裂中子源工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研發平臺和産業技術創新育成中心建設,共建了87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和聯合研發單元,吸引了省外3000多名高層次創新人才進駐廣東企業一線,大幅增強了廣東的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高科技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四是推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省院合作,在加強中科院廣州分院及相關創新平臺建設的同時,推動了中科院院屬單位的研發方向、研發模式和人才培養更貼近市場需求,提升了中科院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加強了中科院在華南地區的科技力量,進一步優化了中科院區域創新戰略佈局。五是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投入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的投入機制。深圳育成中心已孵化成立35家科技企業,資産規模達到14億元。中心設立10億元産業基金,聯手中國銀行、招商證券、道富資本等國內知名金融機構,構築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資金支撐平臺。中科院國科控股公司與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共同建立了風險投資基金。

  陳勇代表最後説,實踐證明,在廣東開展省院全面戰略合作,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形成華南創新與轉化集群、並率先建成全國創新型區域為目標的重大決策,是完全正確和非常及時的,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