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寧:社會事業投入要切實惠及廣大基層群眾

時間:2011-03-09 09:20   來源:新華網

  社會事業投入要切實惠及廣大基層群眾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農工天津市主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張大寧

  前不久,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報道了雲南省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鄧前堆,28年溜索橫跨怒江為兩岸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跡。這位鄉村醫生28年來有一個樸實的心願,就是“希望村子裏修一條能通車的橋”。這樸實的心願也代表著怒江兩岸村民們的願望。28年過去了,當地領導及有關方面不可能不知曉拉馬底村的情況,仍然沒建起一座能通車的橋,以解決兩岸群眾在求醫看病以及生産、生活方面的困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基層民生的艱難。

  在網路上,網民們就此發表了許多意見,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多一些民生意識和百姓情懷,積極主動地為民眾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等媒體報道了、披露了或等上級領導批示了,才消極被動地去做。

  這樣的故事不是個別現象。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事業相對滯後於經濟建設,形成了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國用於教育、醫療、社保的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儘管已經達到了30%左右,但與世界上每人平均GDP3000美元和GDP3000—6000美元的國家相比,仍分別低13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差距依然很大。另據衛生部財務統計,政府給各級醫院的投入佔整個醫院收入的比例不足14%,一般都在7%—10%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醫院的需要。

  我們在調研中還發現,社會事業發展一方面是投入不足,而另一方面是發展不平衡,提供的服務品質也不高。以文化投入為例,過去的十年間,我國文化事業費佔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從未超過0.5%,低於世界上一般國家1%左右的水準。就這些有限的資金,70%以上用於城市文化建設。投入城市的資金被一些地方政府用於建設大型文化設施,有的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老百姓很難從中得到實惠。而投入農村文化建設的錢本來就少得可憐,提供的服務和産品往往脫離農村基層實際。有些文化走訪基層活動,群眾常常是“被服務”、“被娛樂”,送去的一些電影不受歡迎,送去的圖書也常常不對路子,少人問津。因此,如何把錢花對、把錢花好、把錢花在刀刃上,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此,建議:一、完善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的供給,逐步提高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後更長一段時間,對於政府公共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及逐年增長的幅度,應作出剛性規定,為社會事業發展和實現“保基本”提供強有力的財力支撐。

  二、加強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管理,改變“管錢”、“管項目”的做法,把工作重點放在科學規劃、制定規則、完善政策,為社會事業的發展營造公平、順暢的環境。

  三、改革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供給模式,通過政府招標採購、特許經營、合約出租、政府參股等形式,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分由市場主體承擔。

  四、開放經營性公共服務市場,清除社會資本進入障礙,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環境,打破傳統公共産品生産、供給的壟斷狀態。

  五、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關係,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稅費減收、財政轉移支付等多種形式,推動和引導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基本公共服務。我們看到,國務院提交本次“兩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的安排有了新的突破。我們希望,各級政府把增加投入與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結合起來,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使各項社會事業在“十二五”時期有長足的進步,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