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9日體育專電(記者王浩明)9日,歐錦賽開幕第二天,高考結束後第一天,無疑應該是這座城市的足球氛圍的頂峰。而當記者滿懷著希望穿行在這個城市,試圖尋找到我們自己的足球--哪怕是小巷裏被一個少年衝著墻踢癟的足球,或者是三個滿頭大汗、渾身灰土的男孩足間的掉了幾塊皮的足球。
然而,記者歷經了兩個小時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穿梭,直到遇上暴雨,卻只能無功而返。
歐錦賽激戰正酣,可我們這裡看不見足球。
二十年前,當記者還是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時,和小夥伴們恣意奔跑,以空地為球場,以小樹為門柱,藍天白雲就是觀眾。每當激戰正酣被家長揪著領子回去吃飯時,膝蓋和小腿上都是傷口和灰塵,但仍然會咧著嘴笑著自吹:“我今天進了好幾個球”。那時候每逢世界盃、歐錦賽等世界大賽,每個小夥伴都有心中的偶像,前一天晚上似懂非懂地看了球後,第二天就要著急地模倣他們踢球的一招一式。
二十年前,那種全家人圍坐在老舊電視機前,盯著時而下起雪花的螢幕手心出汗、大吼大叫的場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當姑娘們開始炮製《歐洲盃觀帥指南》,小夥子們陪在旁邊送出嘿嘿傻笑和一句五味雜陳的“你家C羅確實帥呀”。
仍記得一個多月前,記者專訪在中國呆了一年多的法國名帥特魯西埃時,白巫師的話:“你們根本不愛足球,你們對足球的感情根本沒有深入血液。”
沒有人否認,這種愛,至少在二十年前,還是存在過的。足球又怎樣在一些人眼裏變成了只能説不能玩、只能看不能踢的“葉公之好”。
二十年後,當一些家長聽説孩子要上橄欖球課時,如臨大敵般強烈反對;但當他們開著轎車把孩子護送進鋼琴、油畫和奧數這樣的培訓班時,卻發自內心地露出了充滿臉龐的“既科學又文藝”的笑容。
在這個獨生子女時代,不該責備這些愛子心切的父母們,但又是什麼讓他們的愛變了味兒?
城市化的鋼筋混凝土正壓縮著空間,讓人越來越喘不過氣來。衚同裏的汽車摩肩接踵,有著商業頭腦的人將路邊畫上白線,開闢出坐地收錢的停車位。而今天誰又能在北京城內找一塊沒有推土機轟鳴、沒有鐵絲網包圍的空地?有人説,踢球應該去球場。然而,君不見同為世界大都會的倫敦,各類足球場就有3000多塊,而全北京還不到100塊;在號稱中國足球城的瀋陽,近日一個投資了8億元建造的室內足球場在閒置9年後終於被定向爆破,騰出的地將被用於商業開發。
急功近利的潮水可以將礁石淹沒,但無法抗拒的時間最終還是會讓潮水退卻,使他們露出崢嶸。
這二十年,專業運動員拿了不少奧運冠軍,青少年的體質卻在逐年下滑;奧數一等獎年年包攬,真正的科學家又在哪?
而二十年後,當現在七八歲的孩子們長大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時,他們的血性該從哪找尋?從小就“被害怕”受傷的他們長大後怎能不變成“容易受傷的男人”?
二十年後,我們的足球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