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成立背景

時間:2011-08-31 10:26   來源:黃埔軍校同學會網站

  黃埔軍校堅持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軍事教育分為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兩個方面,既學習步兵操典、戰術學、兵器學、射擊規范等軍事理論,又教以制式訓練、實彈射擊和野外演習等軍事技術。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論為主要內容,課程有:三民主義、國民革命概論、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社會主義、社會進化史、經濟學等。周恩來親自給學生作過《軍隊中的政治工作》、《武力與民眾》等講演。譚延凱、張靜江、毛澤東、劉少奇、蘇兆徵、何香凝、魯迅等人也應邀到該校作過專題講座。軍校的政治工作以共產黨人為主體,他們被"視為學校中的革命靈魂。"

  黃埔軍校師生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中起模范作用。

  如民國13年(1924年)10月在鎮壓商團叛亂中,軍校師生英勇出擊,配合友軍採用“火攻”,僅一天內就徹底打垮叛軍。次年初,盤踞于東江的陳炯明乘孫中山病重北上,廣州國民政府群龍無首之際,悍然發兵進犯廣州。廣州國民政府組織以黃埔學生軍教導團兩個團為主力的"東徵聯軍"討伐陳炯明。同年6月,駐廣州的桂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乘革命軍遠徵東江,在廣州舉兵叛亂,廣州國民政府危急萬分。黃埔學生軍奉命回師廣州參加平亂,很快擊潰叛軍,保住了廣州國民政府。這時,被打敗的陳炯明卷土重來,國民政府于同年10月舉行了第二次東徵。這時,黃埔學生軍已擴編為國民革命第一軍。他們攻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接著,東徵軍分三路直搗東江,于11月初收復東江,平定了廣東最兇頑的軍閥陳炯明。

  民國15年(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黃埔學生軍成為北伐軍重要骨幹力量。葉挺獨立團是北伐的先鋒,該團參謀長周士第、團參謀董仲明、營長曹淵、許繼慎、連長盧德銘和袁也烈等是黃埔軍校第一、二期畢業生。該團在汀四橋、賀勝橋的關鍵性戰役中,創立奇功、北伐軍從此長驅直進,在半年多時間里就佔領了半個中國。

  民國15年(1926年)3月1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日舉行成立典禮。校長蔣介石、國民黨代表汪精衛及各部處主任宣布就職。

  從民國13年(1924年)5月創辦至民國16年7月,黃埔軍校共招收了6期學生,共培養了2萬多名幹部,其中除了第五、六期是在蔣介石公開叛變,大革命失敗後畢業外,其余1-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時期畢業的,大都成了創建和壯大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有的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軍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926年3月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集中統一培養軍事政治人才,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把國民革命軍第二、三、四、五、六軍開辦的軍事學校合並到黃埔軍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還先後建立潮州、南寧、長沙、武漢分校,軍校改組時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擔任。

  黃埔軍校的創辦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一係列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在革命鬥爭中,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軍隊何等重要。他決心倣效蘇俄紅軍建軍經驗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創辦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中的重大決策,也是他歷經數次挫折和失敗後作出的英明抉擇。

  在參照蘇聯模式後,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採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軍事政治人才。為此國共兩黨對該校都極為重視,皆選派重要幹部到校任職:孫中山親自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60多年後,當年的學員對當天依然記憶猶新:當日檢閱臺正中央高懸校訓:“親愛精誠”,兩邊配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正是孫中山試圖通過黃埔師生為紐帶,團結兩黨共同革命的寫照。

  然而歷史的書寫並非一廂情願。黃埔軍校機構龐大,組織嚴密,從一開始就是全國軍事精英雲集之地。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人戴季陶因國共合作,在軍校開學12天即辭職,預兆了未來黃埔師生的分裂。此後,周恩來從法國回國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正式下令籌建黃埔軍校後,決定在全國19個省招生考試。由于當時全國許多省區尚在軍閥統治下,無法正常報考,只能委托各地黨組織及參加國民黨“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紹。盡管如此,報名人數依然超過計劃招生人數三倍多。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對創辦黃埔軍校給予大力支持,除派來軍事顧問小組外,還向軍校贈送了大批武器和經費。而蔣介石則從保定軍校、雲南、廣東、浙江的陸軍講武堂、江西海陸軍講武堂、日本士官學校中挑選眾多人員任教職。

  20年後,國民黨方面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佔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9人。由于國共兩黨分裂後,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黨的軍校,所有黃埔出身的共產黨將領都畢業于前五期,如此密集程度,在世界軍事教育史上都絕無僅有的。

  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于培養了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因代表著中國未來的希望,而成為國共雙方爭取的對象。許多黃埔學員同時加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隨著兩黨的徹底決裂,不得不從同學變成敵人。在鄧演達倡導下建立的黃埔軍校中間派“黃埔革命同學會”被蔣介石全部逮捕後,黃埔軍校的學員只能成為朋友或者對手。盡管國共兩黨同學曾經共同參加北伐東徵,但隨著“中山艦事件”,此後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黃埔軍校學員徹底決裂。從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黃埔師生斷斷續續相互對峙交戰26年。

  抗日戰爭是黃埔師生可以稱得上的“第二次合作”,也是他們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1937年8月,黃埔四期學生林彪在山西取得“平型關大捷”;1939年底,黃埔一期學生杜聿明在廣西昆侖關大敗有“鋼軍”之稱的日軍板垣徵四郎師團,獲得廣西“昆侖關大捷”。黃埔軍人在國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現出革命軍人視死如歸的精神,無數黃埔軍人血灑疆場。然後抗戰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林彪和杜聿明在東北重新兵戎相見。

  回想當年,眾多有志青年為共同理想來到黃埔,卻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揚鑣。黃埔校友未能實現孫中山先生“親愛精誠”校訓,實現中國統一,不能不說是最大遺憾!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