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男兒誓比高——聽秋瑾外孫女講述家族女性故事

時間:2011-08-30 14:08   來源:辛亥革命網

  圓夢臺灣 

  對於一直想去祭拜母親的王焱華來説,臺灣之行魂牽夢縈。 

  回首往事,讓王焱華始終感到遺憾的是,母親王燦芝去世時,與她遠隔重洋,未能見到最後一面。1962年的一天,王燦芝吃完午飯,在家中洗澡時,突發腦溢血,家裏保姆送她去醫院,經搶救無效于當晚去世。遠在上海的王焱華獲知消息時,已隔數日。至今,王焱華仍保存著有關母親去世報道的臺灣報紙。

  王炎華(左)與陸皓東孫女陸淑貞(右二)到國民黨黨史館看到史跡及照片,當看到1907年紹興府審判文書及“勾”點斬首的文書名冊時不覺激動起來

  “母親的墓地原先一直是由她的老友料理守護,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近些年她也無力照料了。正巧,我過去的學生張玉春赴臺探親,便托他幫我找尋。母親墓地所在公墓很大,因此也頗費了些週折。找到確切位置後,他們又告訴我,墓地非常樸素,墓碑上連張照片都沒有,且因疏于照料已雜草叢生。聽到這些,我心裏挺著急的,囑託張玉春幫忙選了一張照片附上,才讓整個墓碑看上去比較完整。這之中,臺灣的‘僑委會’也幫了不少忙。等我正式去祭拜時,一切已是非常整潔和乾淨了,對此我很是感激!”  

  臺灣之行的收穫不僅僅如此。“在這之前,臺灣方面完全不熟悉我,因為聯繫赴臺祭掃的緣故,臺灣‘僑委會’才了解到我是秋瑾的後人。於是,他們熱情地邀請我參加臺灣方面的辛亥百年紀念活動。雖然從聯絡到確定參加活動的前後時間很短,但由於情況特殊,所以簽證在十幾天內就得以解決了。” 

  儘管不是第一次參加辛亥紀念活動,但因為是第一次赴臺,出發之前,王焱華還是做了些準備,她打電話給在美國和上海的老友詢問臺灣的情況。抵臺後,雖然行程頗為緊張,但因為有臺灣“僑委會”的妥帖安排,打消了她些許的忐忑。 

  3月29日上午,出席忠烈祠春祭典禮。説起當時熱烈的場面,王焱華感慨萬分:“典禮現場有放禮炮,還有精彩的演出,場面相當隆重!許多市民也手持白色菊花,一起參與獻花儀式,忠烈祠充滿人潮,讓春祭典禮顯得格外感動,令人印象深刻!”對於第一次赴臺的她來説,一切是那麼陌生,但又很快能熟悉起來:“臺北發展得很快,高樓林立,一片繁華景象,人也很多,熙熙攘攘,特別像我生活了多年的上海。”

  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會見革命先烈秋瑾之後王炎華(左) 

  30日上午,與馬英九會見。談及會見的印象,王焱華回味道:“馬英九先生平易近人得很,非常客氣,對我説因為朋友中有名為‘瑾’的人,所以很小就知道秋瑾。讀小學時,就已經對秋瑾從容就義的情操印象深刻了。秋瑾不但是革命烈士,也是位女權運動的倡導者。自號‘鑒湖女俠’的秋瑾具有俠女風範,她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革命號召,在就義前所寫下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更是傳頌百年。” 

  下午,列席國民黨中常會。為紀念黃花崗起義一百週年,馬英九在會議講話中又回顧了秋瑾、陸皓東等先烈的革命事跡。他説:“革命烈士為國犧牲、為民奉獻的崇高精神值得現在的臺灣青年學習與傳承。”雖然王焱華當時沒有發言,但是“聽到這席話,我作為秋瑾的後人也頗感自豪!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聽王焱華女士講述家族故事,讓我想起了作家蘇童的短篇名作《婦女生活》,小説講述的是上海一個舊式小資家庭四代女性的情感與命運。與小説中四代庸常女性不同的是,在王焱華家族綿延三個世紀的往事中,女性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並書寫了一部非比尋常的成長史。在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太多社會賦予男性的使命與擔當——秋瑾的堅毅與激越,王燦芝的獨立與俠情,自然非常人所能及;承繼著祖輩的品格,王焱華也有著同樣的堅忍與直率。 

  我們把時間再倒退至1907年1月14日,這一天中國第一本白話文雜誌《中國女報》開始發行,秋瑾在發刊辭中慷慨陳詞:“吾今欲結兩萬萬大團體于一致,通全國女界聲息于朝夕,為女界之總機關,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為醒獅之前驅,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暗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歡呼。無量願力,請以此報創。吾願與同胞共勉之!”辛亥革命後,她的日本摯友服部繁子女士便已在《回憶婦女革命家王秋瑾女士》一書中這樣寫道:“琢磨秋瑾的內心世界,她一定會遺憾的;但是她希望震醒社會,喚起民眾,那她也可含笑于九泉。我們對於中國婦女,特別是南方婦女追求進步的思想,總應當讚揚……”此後,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一直開展得轟轟烈烈。到了21世紀的今天,環視中國和世界,秋瑾當年所追求的女性人格獨立、平等自由已蔚然成風,並大有強化之勢。可以欣慰地説,她的血和淚沒有白流……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