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百年:一位偉人與一座寶島

時間:2011-10-10 15:22   來源:人民網

    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40年,與臺灣淵源深厚。他曾經三次渡臺,將臺灣與中華革命運動聯成一體。

  中山精神與臺灣

  講到深厚淵源,先觀其革命思想淵源,中山先生自幼喜聽洪門天地會的故事,深受洪門革命思想的啟發。據學者考據研究,洪門天地會組織的發祥地即在臺灣,由鄭成功與其部將陳永華“拜盟”而開端。“革命”一詞最早亦為洪門天地會所提出;再觀其革命動力來源,清廷戰敗割臺,是促成中山先生迅速組織革命團體、採取革命行動的最早動力來源。

  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即向中外記者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並於開國典禮之後,接見曾參與黃花崗之役的臺灣志士羅福星,明確保證“臺灣一定要收復”,羅福星大受鼓舞,返臺組織革命支部,積極鼓吹革命。

  中山先生對當時臺灣同胞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吸收臺灣同胞前赴大陸,或追隨國民革命,或學習中華文化,前者如林祖密、翁俊明等人,後者如連橫、洪炎秋、蘇薌雨等人;另一方面以民族大義點燃臺灣革命火種,感召臺灣同胞覺醒抗日,如羅福星、杜聰明、蔣渭水等人。其時,出錢出力支援中山先生的著名志士,尚有臺灣同盟會的林熊徵(號薇閣)、王兆培、李春生、李友邦、賴雨若、賴和等人。這裡面的事例人物很多,如翁俊明與杜聰明潛赴北京密謀毒殺袁世凱。民族志士羅福星1913年12月被日本政府逮捕時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詩,意含“中華民國孫逸仙救”。 蔣渭水被稱為“臺灣的孫中山”,因為他也學醫,畢生為革命奮鬥。他曾為當時的“臺灣”開了一張診斷書,寓有深意:

  姓名:臺灣島

  性別:男

  年齡:移籍現轄已27歲

  原籍:大清帝國臺灣省

  現轄: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

  地址:東經120~122度,北緯22~25度

  職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遺傳:明顯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質:為上述聖賢後裔之故,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宿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行高尚,身手矯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低下。轉居日本帝國後,接受不完全的治療,稍見恢復,惟因慢性中毒達二百年之久,不易霍然痊癒。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鄙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主訴:頭痛、眩暈、腹內饑餓感。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但以二三則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此外,手足碩長髮達,這是過度勞動所致。其次診視腹部,發現腹部纖細凹陷,一如已産婦人,腹壁發皺留有白線。蓋由大正五年(1916年) 歐陸大戰以來,因一時僥倖,腹部頓形肥大,但自去夏吹起講和之風,腸部即染感冒,又在嚴重的下痢摧殘下,使原本極為擴張的腹壁急劇縮小。

  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因:智識的營養不良

  經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預後:因素質優良,若能施以適當的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時日,則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療法:原因療法,作為根本治療

  處方: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

  補習教育 最大量

  幼兒園 最大量

  圖書館 最大量

  讀報社 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連續服用,可于二十年內根治。

  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治醫師蔣渭水

  (附注:日本大正十年即1921年)

  另一層意義的“三渡臺灣”

  中山先生革命理念對臺灣光復及光復以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中山先生另一層意義的“三渡臺灣”,是在民族、民權、民生三方面幫助提升臺灣。當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所以第一要務是在民族主義上要幫助臺灣同胞脫離日本統治,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臺灣、澎湖正式重歸中華版圖。臺灣終於擺脫了日本統治,重歸中華民族的懷抱,同時深深紮根並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這是中山先生以民族主義幫助拯救臺灣的第一步。

  隨後重要的歷史發展則是在臺灣實施三民主義,百年前中山先生三渡臺灣,將臺灣與中華革命運動聯成一體,讓我們確實看到、並充分體認到中山先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的精神影響力,影響所及,臺灣遵行實踐中山先生所主張的三民主義道路,持續不斷提升民族精神、文化內涵,深耕併發揚中華文化。臺灣的經濟在1970至1990年間依循民生主義的指導運作,發揮了極佳的效果。

  位於臺北市的孫中山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山先生百歲誕辰而建,擁有兩棟風格獨特的大型建築,一為座落于臺北市繁華熱鬧東區、交通便捷的館本部,一為座落于陽明山幽靜山區、風景如畫的中山樓,兩者各具特色、各擅勝場。其中館本部經過近40年累積發展,在推展文化藝術生活教育上,已成為實踐民生主義具體而微的代表場所,同時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非常好的平臺。館內原本每年約有600萬人次的訪客,大陸客赴臺旅遊開放後,又增加了約100萬人次。

  回顧過去百年,中山先生將臺灣與中華革命運動聯成一體,三民主義對臺灣影響廣大深遠,當然,礙於時空環境條件尚未具足,中山先生一些高遠的理想仍待落實。我們共同期待著繼起的領導者能夠承續中山先生志業,接力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民族文化的美好道路。

  (曾一士 作者為臺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孫中山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