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紀念詩詞十五首

時間:2011-09-26 09:59   來源:辛亥革命網

  《迎江寺感懷》

  浩氣蕩江城,江流日夜聲。

  袁賊行復辟,家國恨難平。

  釋義:祖父、叔祖就義後靈柩暫厝迎江寺,數年後才迎奉回歸故里。感念僧人多義,今夏來此,小有佈施。僧人指點找到當年停棺處,勾起心中對袁賊倒行逆施、復辟稱帝的憤恨。

  《浪淘沙登山思鄉》

  登臨太華山,雖夏猶寒,西峰頂上憑鐵欄,遙望南天雲和月,故鄉難還。

  人言退休閒,浮想翩翻,與雲一樣飛漫漫,盡覽家國春與色,只在瞬間。

  釋義:近日與友人登臨太華山,在西峰頂上憑鐵欄,遙望雲和月,心想人若象雲彩一樣飄飛那該多好,回故鄉看看只是瞬間的事。故鄉啊,故鄉,那裏有我祖輩“雙烈”忠魂,有我的哀思,還有我未酬的夙願。

  《如夢令山中懷祖》

  山中白雲如雪,又逢清明時節。孫兒回不來,心內十分憂絕。憂絕,憂絕,只與白雲説。

  釋義:清明前,赴秦嶺山中拍照,收集項目資料不易,誤了歸期,心中憂愁,周圍無有人煙,只能與白雲訴説衷情。

  《烏夜啼恪遵遺訓》

  仰望關山蒼茫,幾斜陽,忠義傳家遺訓,豈敢忘。

  百年恨,常落淚,男兒強,我輩今逢盛世,不淒涼。

  釋義:每當我仰望遠隔故鄉的千里關山,就想起祖父遺訓,時常落淚,又想起如今身在盛世,夙願初嘗,心中也就不那麼淒涼了。

  《謁金門頌祖母》

  事態急,飛拋血衣擊敵,今朝報仇把恨雪,千古此一絕。

  劉氏一門雙烈,歲歲清明時節,奴家攜兒慰英靈,忠魂可安息?

  釋義;1914年,參與殘殺我祖父、叔祖的袁氏走狗、反動軍閥縣長王錫山離任赴水碼頭乘船,祖母在人群護擁下攔轎,揭開轎簾,將備好的祖父血衣砸在王頭上,不久,王歸家得病死亡,惡人終無好下場,真是天理報應。此後,年年清明時節,祖母攜幼子上墳祭奠,告慰英靈,祈求忠魂安息。其時,家父年僅三歲,祖母也才二十多歲,孤兒寡母,淒苦零仃,艱難度日,實在不易啊!祖母血衣擊敵一事,在《巢縣人民革命鬥爭史》書中有記載。

  又《感念寺廟救助》

  睡意消,密林幽深啼鳥,寒透暖兒難入眠,只盼天快曉。

  寺廟暫棲孤小,高僧指點周巧,北鄉夏閣投義嫂,絕境逢芳草。

  釋義:祖母“血衣擊敵”後,為逃避反動官府迫害,攜子在南山密林深處躲藏多日,凍餓交加,十分淒苦,得寺廟救助和高僧指點,投奔北鄉夏閣張家義兄義嫂,此時張家也在設法尋找她們,真是人世間機緣湊巧。孤兒寡母在張家安身,才度過一年多的艱難歲月。我常想,天下僧眾多行善積德,實乃佛經文化之大意矣。此後,祖母信佛、敬佛,全家皆信佛、敬佛。

  又《讚家父》

  英烈後,世間苦難吃透,投軍從戎戰日寇,棄功名不就。

  回鄉事母夜晝,忠義傳家敬友,劉氏家訓永傳留,人間正氣有。

  釋義:家父劉天麟為英烈後人,三歲失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可謂吃透人間辛酸與苦難,少年時曾賣字為生,投軍從戎後任長江海軍運輸艦長,在抗戰中不懼敵機轟炸,多次救護落水軍民,立有戰功,他若逢迎追隨腐敗上司,還可以升遷。但他看不慣軍中官場腐敗,抗戰勝利後,毅然辭職回鄉,日夜侍奉病中祖母,恪盡孝道,還資助朋友開辦織布廠,因虧損仗義賠付貸款致自家五金百貨店歇業,此後下鄉教書,在“三年困難”時期貧病交加去世,去世前囑我輩後人恪遵“忠義傳家”家訓,真是一身正氣,一生忠義。

  又《感恩家母》

  本閨秀,書香門第後,千里逃難避日寇,攜全家出走。

  自從家父亡故,扶兒含辛茹苦,堪稱劉門一節婦,鄉里美名留。

  釋義:家母李榮芝出身書香門第,年少時誓死抗爭放纏腳,在李氏家族女人中有烈女之稱。日本軍隊攻陷南京進行大屠殺,不久逼近巢湖,家母攜全家老小逃難,歷時二十多天,步行千里到宜昌,乘上家父安排的輪船到重慶安家,為維持生計開雜貨店賣油鹽醬醋,進貨全靠她身背,甚為辛苦。抗戰勝利回巢後相夫教子,家父亡故後,獨力承擔全家生活重擔,當貨郎,做挑夫,上下船,裝卸貨,幹男人一樣的重活,掙錢養家,培養子女成人,被劉氏族人稱為劉門節婦,在鄉里留下美名。至今,無論街坊、鄉下,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們提起家母,都交口稱讚。家母的恩德,我終生難以忘懷。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