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重要史料《武漢戰紀》手稿首次現世

時間:2011-09-21 13:40   來源:長江日報

《武漢戰紀》手稿內頁

手稿封皮

  本報訊(記者蔣太旭)現存唯一一部由清軍參戰高官記錄鎮壓武漢辛亥革命全過程的內部手稿《武漢戰紀》,昨日現身北京嘉德四季第27期拍賣會預展,將以180萬元至220萬元的市場估價參與19日“古籍善本”專場拍賣。此辛亥革命重要史料首次亮相,引起藏家和公眾關注。

  《武漢戰紀》手稿為熊炳琦手撰,長29釐米,寬20釐米,封面墨書“武漢戰紀”四字,全書共十六章、162頁,約兩萬三千字。熊炳琦為北洋軍政要員,武昌起義後,隨馮國璋開赴武昌前線鎮壓,任第一軍司令部機要參謀官。此戰紀詳細記錄了清朝新式軍隊——北洋六鎮開赴武漢鎮壓辛亥革命的歷史,且以“日記式”記錄了清軍鎮壓武漢辛亥革命的全過程,對事件發生時間、狀況記述精確詳盡。

  在該戰紀中,從武昌首義後,北洋新軍接命開赴戰場鎮壓,出發前軍隊的組成、配備、對革命軍的軍情了解,主要戰場的兵力部署和戰鬥情況,一直到南北議和雙方停戰,均有詳細記錄。

  以往記述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多是出自革命人士的回憶,對革命內部陣營軍事情況披露較多,但對清朝新軍內部的軍事動向甚少提及。這本手稿恰恰補充了原有史料的缺失,是目前所見唯一一本完整記述了清朝新軍參與鎮壓武漢起義全過程的內部軍事情況手稿。撰寫人熊炳琦為當時清朝新軍中的中層軍官,對軍中諸多軍事部署的情況了解比較全面和準確,更增添它的歷史意義和史料價值。

  “戰紀”手稿記錄無所不及

  本報訊(記者蔣太旭)作為現存唯一的一部由清軍參戰高官記錄鎮壓武漢辛亥革命全過程的內部手稿,《武漢戰紀》以精確詳盡的記述披露諸多鮮為人知的辛亥革命戰事史料。

  《武漢戰紀》分十六章,均為為熊炳琦手撰,分別蓋有“熊炳琦印”、“熊問梅”二印。書中有多處反覆修改之處,也均出自熊之手。

  昨日拍賣方向本報披露這十六章的具體內容:從清軍第一軍出師準備及兵力之編成,到革命軍之狀況,再到清軍第一軍灄口以北集中計劃,記錄無所不及,甚至還包括“對於武漢攻勢地形上戰略之概觀”、“清軍出師訓令及灄口附近之防禦”、“漢口攻擊計劃”、“灄口隘路通過及劉家廟之佔領與海陸軍連絡法”、“漢口占領後兵力之配備及善後之處置”、“漢陽攻擊計劃”、“漢口王家墩附近之戰鬥”、“混成第十一協之迂迴運動並二道橋兵艦之戰鬥”、“混成第六鎮于四平山、黑山、大別山一帶之佔領並灄口二道橋附近之戰鬥”、“黃陂附近革軍之擾亂與混成第十九標之攻擊”、“黃陂附近混成第十協之戰鬥及其配備”、“陷落漢陽後我軍兵力之配備”等作戰計劃及多場戰鬥實況記錄。

  熊炳琦生平

  生於1885,青年時在保定入伍,畢業于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和參謀學堂。曾三度赴日考察軍事及觀操演習等。武昌起義後,隨馮國璋馳赴前線鎮壓,深得馮國璋、曹錕之信任,北洋政府成立後委以直隸都督府參謀長、江蘇都督府參謀長、北京陸軍大學校長、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等職。1921年“魯案”發生後,會同外交使團王正廷去青島與日本交涉,負責回收青島租界主權。1922年7月授為昌威將軍,9月封為山東省長,同年12月1日,北洋政府成功接收膠澳商埠(青島)行政管理權,以熊炳琦兼任膠澳商埠督辦。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時,他曾給予輿論與財政的支援,起到關鍵作用。1924年3月曹錕失敗後,熊氏退出政界,轉為實業, 寓居天津。1937年天津淪陷,拒絕出任偽職。新中國成立後出任人大代表,1959年病逝。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