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辛亥後裔談辛亥革命百年啟示

時間:2011-09-30 15:10   來源:人民日報

  章念祖(章太炎長孫):

  筆是章太炎的革命武器

  “就像當時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祖父章太炎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尋找振興國家發展的道路。筆是他擅長的革命武器。”作為章太炎的長孫,現任上海黃浦區政協副主席的章念祖認為,在很大程度上章太炎主張走維新改良的道路,但也碰了不少釘子。後來,他被推薦到《蘇報》報館工作。

  章太炎有一個響亮的名頭:“民國第一瘋子”。章太炎除了革命精神、深厚的學養之外,最讓今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他佯狂的性格。章太炎給世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魯迅先生說過的那句話:章太炎先生是一個有學問的革命家。

  《蘇報》原是一家日僑出面開辦的報紙,1900年由陳范接辦並“以鼓吹革命為己任”。1903年,引起清政府極為不滿的,一是該報發表了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作序),二是章太炎撰寫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這極大地刺痛了清政府的神經。清廷決意鎮壓。《蘇報》被封,催生了“蘇報案”。1904年5月經租界公廨會審,章、鄒分別被判處監禁3年和2年。其實,在“蘇報案”發生前,章太炎就寫過很多文章,都是鼓吹革命。

  章念祖說,祖父章太炎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以前聽祖母說,祖父外出後常常不認得回家的路,衣服很臟而且有異味,但講起革命來往往是滔滔不絕,號召大家起來革命,也吸引了當時很多尋求革命道路的年輕人。(本報記者 劉維濤)

  徐乃達(徐錫麟之孫):

  徐錫麟秋瑾志同道合

  “我家一直有祖父徐錫麟的相片,自從懂事起,我就知道這個人就是我爺爺。”作為晚清革命家徐錫麟的孫子,徐乃達定居上海已經快10年了,他說,記得在念小學的時候,學校對于傳統和歷史的教育就很重視,那時候大家還都了解關于辛亥的那段歷史。當時國文課本里就有一課叫《徐錫麟傳》,我記得很清楚,我們上《徐錫麟傳》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說,“我們班上有位同學,他的祖父就是這個人。”然後他就叫我站起來。所以,我身邊的同學朋友也都知道我家的這段歷史。

  徐乃達說,祖父在1903年到的日本,他在那里認識了很多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也了解了中國以外的世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東京博物館看到了一座中國古代大鐘在那里展示,他想中國的文物怎麼就被日本人掠奪過去,加上之前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等,讓他覺得對清政府必須徹底革命。對父親影響比較大的另外一個人就是秋瑾。我祖父跟秋瑾相識,關係很好,我起先也以為他們是表兄妹,後來我考證他們不是這層關係。他們是在日本認識的,在革命上志同道合、一見如故。我想秋瑾是一個非常善于言辭的人,大家也被她的慷慨激昂說動,包括我祖母在內。可以說,我祖父革命受秋瑾影響很大。

  徐乃達說,我的曾祖父是個商人,原本只是希望孩子成才,但萬沒有料到竟培養出個革命家。 (本報記者 劉維濤)

  陶亞成(陶成章之孫):

  陶成章薦魯迅加入光復會

  “黃花崗72烈士的事跡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不為人知的是他們的首領趙聲即是由陶成章吸納入的光復會。而72烈士中也頗多光復會會員,尤其是那些沒能留下姓名的南洋華僑都是陶成章在南洋發展的會員。”陶成章之孫陶亞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對祖父,我想用16個字概括:品格高尚,言行一致,思想進步,身體力行。

  陶亞成說,祖父陶成章是浙江紹興人,幼年家貧但在私塾受到了很好的舊式教育,後得到蔡元培先生讚助赴日本留學,在學習軍事知識的同時,萌發了推翻清朝統治、挽救祖國于危亡之際的革命思想。留日期間,陶成章擔任《民報》副總編,與保皇派的報紙《新民叢報》展開論戰,雖然觀點對立,但他的文章還是得到了梁啟超的肯定,將他比作當代的“墨子”。

  陶亞成說,作為光復會的創立者及領袖之一,陶成章還舉薦魯迅加入光復會。當時,魯迅在紹興聽說有一位“奇人”宣稱“要讓全中國沒有一個餓肚子的人”,便誠心加入。相識以後,陶成章常到魯迅寓所談論革命,並將名冊等重要資料托付給他保管。祖父那時長期奔走于浙、皖等地,將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撒播于社會中下階層人士,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有著很大貢獻。

  陶亞成說,祖母孫曉雲當年為反對封建包辦婚姻,離家出走,留日參加同盟會。後來嫁給了祖父,成為他革命道路上的終身伴侶。 (本報記者 潘 躍)  

  熊輝(熊秉坤之子):

  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首槍

  “我的父親是一個很平常的人,對人都很親切。”回憶起對父親的最深刻記憶,湖北武昌區政協委員、熊秉坤之子熊輝說。

  熊輝說,父親先後參加辛亥革命等多次戰鬥,人生經歷可謂奇特。所以家里的許多父親遺物,像硯臺、印章等都已經捐給了紅樓博物館。

  熊輝表示,武昌首義打響第一槍,並非是父親的個人功勞,而是因為主客觀的形勢,是“時勢造英雄”。“熊一槍”之說最初是緣自孫中山。武昌首義3年後,熊秉坤出訪日本東京時,孫中山向人介紹說:“這就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

  武昌起義當天,湖北新軍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份有14個先後獨立,最後導致清政府覆亡。

  熊輝說,當時革命黨人早已在湖北新軍發展成員,又擁有軍械庫,加之他父親率領敢死隊奇襲,終能取得首義成功。他說:“我父親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擔當了歷史性的關鍵角色。但是,我父親只是武昌首義槍聲中的一個代表人物,辛亥革命的豐功偉績不僅屬于參加武昌起義的革命志士,更是當時所有發動、支持辛亥革命人士共同奮鬥的結果。” (本報記者 郭 嘉)

  本版插圖:李瑞寧 版面統籌:郭 嘉 版式設計:王舒懷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