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 辛亥革命意義重大

時間:2011-09-21 15:46   來源:廣州日報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時間如白駒過隙,很快已過100年。百年辛亥,值得回望更應紀念。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何在?對中國新世紀的前行有何借鑒?我們能從中汲取怎樣的精神食糧?本報記者走訪北京、武漢和中山三個城市,採訪三位國內知名孫中山研究專家,讓他們講述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章開沅是國內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領軍人物,張海鵬是中國史學會會長,胡波是孫中山研究的後起之秀,注重現場寫作,有獨到見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當年為舊曆辛亥,故名辛亥革命。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胡波告訴記者,從歷史上看,辛亥革命應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算起,到1913年孫中山發起的“二次革命”為止。他説,武昌起義的爆發是偶然事件,但也有其必然性。從表面看,武昌起義與孫中山沒有直接的關係。發生起義時,中山先生未在現場,身在美國,是幾天后才從報紙上獲知起義消息。有人據此認為,中山先生不在起義現場沒有直接組織武昌起義,就不能説是領導了辛亥革命。胡波不同意上述説法。他認為,武昌起義能夠成功,與此前的漫長準備過程息息相關,這一準備過程都是中山先生領導和參與的。在這個意義上説,辛亥革命確實是中山先生發動和領導的,他是革命的精神領袖。

 

胡波

 

  武昌起義後,先後有17個省宣佈脫離清政府統治獨立,革命黨要面對的問題是誰來做領導人?當時在國內的人,黎元洪被推舉,黃興也被推舉,但黃興堅持認為應由中山先生擔此重任。

  1910年12月25日,孫中山經廣州到上海,革命陣營內的爭論隨之平息。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是眾望所歸。作為最早成名的革命家,中山先生在海內外有重要影響,還有其理論體系。不可忽視的是,孫中山熟習日語和英語,是革命黨對外交流的仲介。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要追溯到1894年興中會成立。興中會成立時,包括孫中山在內,到會者有25人,其中16人是來自中山先生的家鄉香山,可見家鄉人對他革命的支援最大。

  興中會成立不久,中山先生就策劃廣州起義,但因提前暴露導致起義流産。需要注意的是,香港當時的報紙做了大量的宣傳,暗示廣州將有革命。清政府探聽到這個資訊,起義還未發動就已暴露。廣州起義雖流産,但影響很大,報紙輿論宣傳做了鋪墊。自此,中山先生更知道媒體宣傳的重要性,此後的革命生涯他也特別重視宣傳工作。在廣州起義中,陸皓東犧牲,孫中山後來稱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胡波告訴記者,孫中山領導的前8次起義中有6次是在南洋策劃。1911年4月27日,是農曆辛亥年的三月廿九,下午5點半,黃興率領革命黨先鋒隊160多人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與清兵激戰一晝夜後失敗,傷亡極其慘重。事後革命黨人的遺體被陳屍在咨議局前的空地上,慘不忍睹。其時,潘達微先生冒著殺頭的危險,收集了死難烈士遺骸72具,叢葬于東郊紅花崗(現稱“黃花崗”)上。

  胡波説,儘管通常説法是七十二烈士,但他自己考證確認有準確姓名的烈士達86位。在這些烈士中,31位是華僑。華僑在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胡波介紹,中山先生自己曾説,革命成功確實是多多依賴華僑。胡波介紹,在支援革命的華僑中,以南洋華僑最為明顯,特別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僑支援最大。孫中山在南洋有很多朋友,有一段時間他的生活費都由華僑支援,有華僑把自己的別墅騰出來送給同盟會做辦事機構。最讓人感動的是,其實很多華僑並不算富有,他們基於對中山先生的信任,對孫中山人格魅力的敬重,出資資助革命。

  廣州日報要海外採訪,要走訪幾個地方,要採訪什麼東西,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廣州日報》尋訪中山先生的足跡,還原中山與辛亥革命的關係,這是一個老題目,也是一個新問題。國內很多孫中山研究的學者,現場寫作不夠,都是從文本到文本,因此必須要到現場採訪。

  胡波,武漢大學史學學士、碩士,中山大學博士,現為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孫中山研究會常務理事、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山市文化局顧問,中山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心聲熱線”顧問。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