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烈羅鼎

時間:2011-09-23 15:20   來源:羅氏家園

  從此,他從室庭走向社會,1900年至l911年,他結識了很多進步人士,叔明贊同他們的革命主張,“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必須反對清主朝時統治,全國一致起來,必須誓死苦戰,才能救得中國。”“我中國今日欲擺脫滿州人之羈押,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1904年,孫中山指出:“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以一個新的,開明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在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07年叔明在川南地區秘密組織東山會黨,聯絡革命志士,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為目的,組織革命武裝。

  己酋年冬,宣統元年十一月(1909年12月)與會黨共謀攻嘉(樂山)、敘(宣賓),在政治上給清王朝一定打擊,動員起來,壯大革命力量。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在革命宣傳,革命的實際行動上開展工作,革命派認為;“要中國擺脫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瓜分的命運,獨立強盛起來,就必須推翻清政府.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只有進行武裝鬥爭。”

  叔明在宣統元年(1909)由李準、趙伯倫筍人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正式成員會員,為推翻滿清王朝,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叔明于宣統元年十月,他率勁旅二百餘人與同盟會員李子徐等赴敘(宜賓)與熊克武:廖騰宵等人秘密決定於十一月十六月搗屏,一攻敘(宜賓),由於起義計謀泄漏,清軍早有準備,義軍傷亡慘重,起支失敗。為吸取失敗教訓,保存革命力量,何機而動。叔明化名馬整合,活動在川東、隆昌,自貢一帶。十二月二十八日他赴自貢與王天傑計議,重整隊伍,準備再次起義,但議計又洩露。

  清政府得知羅叔明是榮縣人,命令榮縣政府緝拿他.並封閉羅氏商號,沒收全部財産,銀貿莊、衣莊,紙貨鋪倒閉,家業一掃精光。祖父輩對清政府的暴行在憤恨之下相繼去世,至此大家庭分家,各家都搬到西街南華宮(廟子)居住,三哥羅訓之為躲避清政府,避難於成都造紙廠。五弟羅叔前到樂山暫避,六弟在家幫人維持生活,僅管家庭破産,兄弟之間對叔明的革命舉動是支援的。

  為了繼續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在同盟會的佈置下,他在發展革命力量和物資的籌備上積極準備,庚戌春,宣統二年一月(1901年2月),叔明會同熊克武赴敘(宜賓),三月到渝,與張培爵、謝持發展革命力量,迎接武裝起義,在貴州邊境集資創貴川南永利畜牧公司,叔明主管公司一切事務,表面看來,公司是搞貿易,而實際是同盟會設在川南的革命聯絡點,專通黨人消息,傳達同盟會的指示,秘密組織革命武裝。

  辛亥正月,宣統三年一月,(1911年2月)廣東以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準備在宣統三月三日(1911年4月)發動了一于次武裝起義,當時廣州起義時間一再變動,他仍按原約定的時間,秘密組織起義骨幹赴廣州,隊伍行至上海、得知黃興于4月27日武裝起義失敗,叔明立即率部返回四川,經赤水、集民軍與清軍苦戰,清軍被消滅其大部,民軍東進與黨人匯合於渝。

  四川保路運功的浪潮在“成都血案”後,人民群眾鬥爭情緒高昂,爆發了席捲全省的全民性的起義,罷市罷課的事件的不斷發生,各地同盟會骨幹相繼武裝。保路運動進入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武裝鬥爭階段。叔明見武裝起義的時機基本成熟,與同盟會張培爵,楊庶堪,熊克武同志研究,決定於十月起義。八月,叔明和楊兆蓉共策反防軍、派龔祝三同志到瀘州,並將兩尊開花炮機柄卸下,交作信物,同時又派徐琢成去胡市運團防槍支。九月初,叔明由貴州邊界的仁懷縣,率民軍挺進川南與川南革命黨人王煥卿、韓麗生等取得聯繫。川南各地同志軍的力量互相配合,各路同志軍,公推羅叔明為川南一帶統領,指揮川南起義軍行動,並計劃攻佔三十個縣。宣統三年,起義軍進行武裝起義,勢如破竹,清軍潰不成軍,土崩瓦解,浪狽逃竄。九月三日,叔明和李國禎指揮起義軍,首戰攻克合州(合江),二十四日攻克江安,二十八日攻克古宋,並宣佈獨立。起義軍進城,紀律嚴明,秋毫不犯,民眾歡迎。為收編清軍殘部,宣統三年十月十六日(1911年),古藺清軍管帶李曉青尚在城內,叔毋欲以口舌説降情軍,減少流血犧牲,並率輕騎十余人進入古藺城,清王朝統治即將崩潰的形勢下、李曉青死心塌地的為清王朝效勞,徉裝接受起義軍的收編,並留叔明在關帝廟下榻,十七日半夜,在李曉青的指揮下,降軍劉清雲,周古生率二百餘人包圍關帝廟,頓時槍聲大作,殺聲四起.對突然發生的事變,叔明立即組織部隊抵抗,待機突圍,則令受傷的同志上房掩蔽,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少數同志突圍,多數同志犧牲,為了掩護同志,叔明在敵人的亂槍中,身負七處重傷,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爭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壯烈犧牲、犧牲時僅三十三歲,起義軍聞叔明在古藺遇害,在同盟會其他會員的指揮下,十八日攻克古藺,收殮羅叔明烈士遺體,並護送回藉(當時榮縣已經獨立),停放在饒家橋店內,獨立後的榮縣同盟會黨人為羅叔明烈士開了追掉會,初葬在城內天慶山(玉皇觀廟外)。

  辛亥革命成功後,一九一二年三月,中華民國臨時府府,陸軍部長通電紀念殉難烈士,電文,“民國統一共和告成,中外人心,同深歡慶。此實吾全國殉難諸先烈及存亡諸將士鐵血之功,其間赴湯蹈火,陷陣衝鋒,功未成而身先死,名煙沒而久不彰,如諸烈士在,何可勝道,雖殉難之先後遲速不園,可愛國愛民之苦衷,耿耿不滅,于天壤則一也”。一九一二年三月十八日,蜀軍政府公佈四川死難烈士,榮縣有羅叔明、謝奉崎、龍鳴劍、姚文仲,但新洲五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吳玉章同志從重慶,回榮縣探親訪友,視察榮縣工作期間,在人民體育場,為羅叔明先烈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會上吳老發表了演説,高度評價了羅叔明的戰鬥一生,並指出;“我們紀念辛亥革命烈士。就是要實行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抗日戰爭勝利了,就是要民主,要反對打內戰。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承”並勉兩烈士家屬要繼承先烈遺志,化悲痛為力量,發揚榮縣人民在革命鬥爭中,忘我敵鬥,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無榮傳統,希望子孫們努力學習成為國家有用之材。”為使遷葬遊行熱鬧,隆重,吳老叫烈士親屬羅宣昭準備樂隊鑼鼓,偽政府準備送先烈遺骨的靈樞。遷葬那天,榮縣偽政府宮員,老同盟會員賴君奇、趙叔堯等人,地方上的知名人士以及烈士親屬陪同吳老,在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的送葬隊伍,將先烈遺骨護送到北門外,幽靜秀麗的雙溪書閣忠烈祠後烈士陵園公葬。

  一九八四牢八月十日

  注:作者係烈士羅啟明的侄孫女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老同盟會員賴君奇、趙叔堯等人,常到天慶山環祭羅叔明先烈,他們見到烈士長眠的地方,墳頭矮小,雜草叢生,到處都是瓦礫,一片淒涼景象,國民黨地方政府,對待革命領有勳勞的先軀者。如此不負貴任,長此下去,烈士的墳地,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夷為平地,烈士將被後人遺忘,為使子孫後代能緬懷先烈,繼承先烈的革命遺志,曾多次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搬遷烈士墓地,後經偽省府同意,批准於民國三十四年九月(西元1945年10月)動工建基,民國三十五年一月(1946年2月)羅叔明烈士陵園在宋橫溪閣落成。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