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復興之路奮勇前進——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時間:2011-10-09 11:23   來源:新華網

  鄂軍總督府前的炮火風雲、中山號艦的慘烈悲鳴、陽夏保衛戰的奮勇不屈,每一處歷史遺跡,都穿越時光,訴說著百年前的一幕幕恢宏往事和革命志士的愛國豪情。熊秉坤等革命志士武昌起義時的情景,如今已經塑成群雕,屹立在武漢蛇山之上的武昌首義公園。

  85歲的熊輝老人白發蒼蒼,給來自海峽兩岸的40余位記者講述父輩的往事。他的父親就是熊秉坤。老人慷慨激昂:辛亥革命寫出了“愛我中華”的不朽篇章,全世界的華人應該心連心、手拉手,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不懈努力。

  中山大學歷史學係教授林家有認為,放在整個中國歷史進程觀照,辛亥革命更為重要之處在于:它開創的開放、民主和富強的發展道路不可逆轉。此後,開放包容的中國,越來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發展的洪流之中。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展櫃里醒目地陳列著孫中山的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百年已杳,先驅者生死以之的愛國情懷,天下為公的博大胸襟仍感動後人。這種精神跨越長空,歷久彌新。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說,孫中山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以及構建未來中國的宏偉藍圖,至今彌足珍貴。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並且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模式,不僅實現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也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和經濟建設成就的與時俱進。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與辛亥革命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張海鵬說。

  “統一成而後一切興乃有可言。”國家統一、人民富裕,是孫中山畢生的夢想,統一的實踐是其革命生涯中亮麗的一章。 

  孫中山曾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講解員詳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兩黨學子同窗共讀;中山陵陳列室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鬱慕明率團謁陵的照片挂在牆上。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激勵孫中山一生奮鬥不止的警言。100年來,正是這種與世界同行、與時代共進的精神,成為代代中華兒女推進民族復興大業的不竭動力。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孫中山故居所在地。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帶回酸豆樹種子,親手種植于庭院門前。如今,歷經百余年的風雨洗禮,酸豆樹已枝繁葉茂。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日前夕,孫必達來到這里,向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敬獻花籃後,感慨萬千:“再過10年,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目標和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口號一脈相承,一定能夠實現!”(記者秦傑、張宗堂、周英峰、顧瑞珍、余曉潔)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