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盤點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遺産

時間:2011-10-08 10:0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0月7日電(記者周甲祿、皮曙初)100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100年後的今天,全國各地以各種方式隆重紀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康得説過,最好的紀念是發自內心的自省。來自辛亥革命歷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盤點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遺産,激勵人們更加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鬥,是對辛亥革命100週年最好的紀念。

  既破且立,開啟中國進步的閘門

  “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是專制帝制形成早、延續時間長。從西元前221年嬴政稱制‘始皇帝’開始,至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為止,專制帝制歷時2132年,共有492個皇帝登極。其間改朝換代、起伏跌宕,法有更張而精髓不變,君主集權在漲落間反而愈趨強化。”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説。

  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槍聲響起,諸省響應,帝制崩坍終成定局。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建立,《鄂州約法》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共和制首次在中國成為一個鮮活的事實。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詔書中也不得不承認“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外觀大勢,內審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今天的武漢市,鄂軍都督府舊址紅樓和武昌起義軍首先佔領的起義門,已成為武昌首義文化區裏的兩個標誌性紀念物。它們既是兩千年專制帝制城堡被衝破的象徵,也是共和政體在中國首次誕生的見證。馮天瑜説,這一破一立,雖然留下了種種未竟之業和令人嗟嘆的遺憾,但是其首創性價值卻可昭日月。

  “這場革命沒能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從這個意義上説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但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則應該更加深入研究它的偉大歷史意義,具體分析它怎樣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李文海教授表示。

  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作出了積極貢獻,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沒有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就談不上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

  “歷史的發展就像長江大河,川流不息,奔騰向前,前後承續,無法切斷;又如登臨崇山峻嶺,必須由低及高、拾級而上,每一個臺階都是通往頂峰的必經階梯。看到過去的貢獻而無視現實的超越,或者以今天達到的水準去嘲弄昨日之幼稚,都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李文海説。

  百年反思,讓精神力量繼續閃爍光芒

  曾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的章開沅,研究辛亥革命歷史已有半個多世紀。他説,盤點辛亥革命,要看三個100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辛亥革命以來的100年,以及放眼今後的100年。現在更需要的是從精神層面進行盤點和清理。通過紀念,加強民族的凝聚力,深刻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百年銳于千載”,這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成立以前那100年世界歷史的精闢概括,而對於同盟會成立以後這100年的世界歷史,這句話也同樣適用。因為20世紀的“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等等,其變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更遠遠超越了19世紀那100年。只有透過這前後兩個100年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

  “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因為辛亥革命最寶貴的就是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給我們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帶來的是一筆很寶貴的遺産。”

  “辛亥精神實質上是對祖國的熱愛、追求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前面的兩個100年都是前人做的事業,而未來的100年是我們的事情。”章開沅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摒棄膚淺的科技決定主義,實現精神的回歸。當前人類面臨諸多共同問題,資源浪費耗竭、生態環境毀壞日益突出,不是科技決定論所能解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精神的力量。

  為此,章開沅大聲疾呼,要大力弘揚和傳承精神力量。包括百年來形成的辛亥精神、延安精神、革命精神、人文精神等等。

  李文海説,辛亥志士們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顧,置功名利祿于度外,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他們氣壯山河、感動天地的英雄事跡,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內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産。

  他將這些精神遺産總結為四個方面。即: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鬥的愛國情懷,“以浩氣赴事功,置死生於度外”的獻身精神,關心民生疾苦、立志為百姓謀福祉的高尚品德,順應時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懷。他説,100年前,這些思想成為推動人們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輩留下的精神遺産仍然沒有失去思想光輝,仍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振興中華”,不息的民族偉大復興使命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嚴昌洪説,人們常問辛亥革命的精神是什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振興中華,使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覺精神。辛亥志士們為什麼要革命,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受人欺侮的處境。他們把這種處境的成因歸之於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所以要舉行反清革命,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他們的目標雖然在當時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能夠實現,但他們的精神卻給後人以啟迪和鼓舞。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成立興中會的時候,第一次響亮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自此以後的100多年間,“振興中華”這一振聾發聵的口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強大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無數革命先驅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李文海説,綜觀我國進入20世紀一直到現在百餘年的歷史,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這三次歷史巨變,就是“振興中華”的三次歷史選擇。從建立資産階級民主政權的民主革命,到實現民族獨立、政治獨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再到結合中國國情,選擇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目標始終是一以貫之的,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始終把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視為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中國共産黨所繼承的,就是辛亥革命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就是為爭取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從鐵路建設入境口規劃,從礦産開採到衣食住行等工業,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為中華民族復興勾畫了前所未有的宏偉藍圖。這個藍圖,在當時被很多人斥之為空想,而今天,孫中山的構想絕大部分已經變成現實,並且大大超越。

  嚴昌洪説,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發揚辛亥志士們振興中華、富強祖國的民族自覺精神,繼續沿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努力為完成國家的現代化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而貢獻一份力量。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