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

時間:2011-07-01 10:41   來源:綜合

  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溥儀在此居住14年後,即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溥儀被迫出宮後,段祺瑞以及清朝遺老們都策劃著讓溥儀再次回宮,形勢緊迫,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佈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內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鉅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築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並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臺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餘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餘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鉅資購回宋代張先《十咏圖卷》,元代乃賢 《城南咏古詩》,明代沈周《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庫。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採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並採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餘件。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