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一百年 孫中山故里成為兩岸情感交匯點

時間:2011-08-25 15:00   來源:台灣網

  13日,參加“重走辛亥路”聯合採訪的兩岸記者造訪中山翠亨村,探尋一代偉人出生與成長的歷史軌跡。 (台灣網 李徽 攝)  

  台灣網7月13日中山消息 廣東中山市的翠亨村,每年都會迎來為數不少的臺灣遊客。隨著辛亥革命百年臨近,前來造訪的兩岸參觀者絡繹不絕。作為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故里,翠亨村在這特殊的歷史節點,也成為了兩岸記憶與情感的獨特交匯點。  

  13日,參加“重走辛亥路”聯合採訪的兩岸記者造訪中山翠亨村,探尋一代偉人出生與成長的歷史軌跡。  

  1866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誕生在依山傍水的翠亨村。他自謂“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自幼家境貧苦的他,6歲時便上山打柴,溪間捕蝦,海邊打蠔,田間耕種,直到13歲留洋。  

  位於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留洋歸國後,在1892年設計和主持修建的,也成為其設計才華的體現。小樓坐東朝西、外洋內中、門多窗多、會環連通。孫中山曾在這裡生活、讀書、行醫、談論國事、研製炸藥、著書立説。  

  1894年春,孫中山在這裡草擬《上李鴻章書》,希望他接納其“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宏圖偉略。在革命風起雲湧的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回鄉,最後一次回到翠亨村小住。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偉人成長和生活的痕跡。   

  如今的翠亨村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名村”,民居展示區保存佈置了當年村中家舍、作坊、藥鋪、更樓等一系列建築和生活起居場景。此外,故居後的“龍耕”復原了孫中山幼年耕種勞作的農田景象,成為了集歷史農耕文化展示和現代生態農業示範于一體的綜合展示區。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長蕭潤君告訴記者,如今的翠亨村通過對舊有民居、農田的保存和復原,立體展示了孫中山及其成長初期的社會環境,突破了傳統名人故居中“故居+輔助陳列”的慣有模式,建構融合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立體而多元化的陳列展覽體系,使故居成為兼具濃郁歷史文化底蘊和旅遊觀光價值的博物館,讓參觀者可以更加立體化地認識、了解孫中山的成長經歷、愛國精神和思想脈絡。  

  蕭潤君認為:中山精神走過百年仍具重要的現實價值。孫中山作為華人世界的一面旗幟,也是兩岸共同的情感紐帶和交匯點,“翠亨村每年都會接待很多臺灣遊客,大家對中山先生生活過的地方,關於他的故事非常感興趣;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對臺北的孫中山紀念堂也是青睞有加,足可見中山先生在兩岸間的感召力。”  

  蕭潤君也透露:因應辛亥百年的到來,中山市也將在今年把每年傳統的“孫中山文化周”擴充為為期一月的“孫中山文化節”,吸引更多兩岸和全球華人參與其中,進一步傳播和弘揚中山文化。(記者 李徽)

  故居後的“龍耕”復原了孫中山幼年耕種勞作的農田景象,成為了集歷史農耕文化展示和現代生態農業示範于一體的綜合展示區。(台灣網 李徽 攝)

翠亨村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偉人成長和生活的痕跡(台灣網 李徽 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