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歷史與現實 兩岸記者首義之都體味辛亥精神

時間:2011-08-25 15:05   來源:台灣網

  熊秉坤之子、85歲高齡的熊輝在工八營舊址講述“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歷史(台灣網 李徽 攝) 

  台灣網7月15日武漢消息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班長熊秉坤在武昌打響起義第一槍,敲響了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喪鐘,點燃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烽火。   

  14—15日,“重走辛亥路”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走進首義之都武漢,觸摸風雲激蕩的崢嶸歲月。  

  “在總指揮部被破壞、群龍無首的不利形勢下,父親果斷判斷形勢後決定在自己所屬的工程營率先起義,展現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100年後,當熊秉坤之子、85歲高齡的熊輝在工八營舊址上復述那段經歷時,人們仿佛回到了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   

  1911年10月10日,面對複雜情勢,熊秉坤以新軍工程第八營營代表和革命軍大隊長身份首先率部發難,“下樓吹哨笛集合隊伍”,隨即對空連放3槍,首先率部佔領楚望臺軍械庫,並組成敢死隊40人攻破總督署,立下卓越戰功。   

  “這一槍不僅僅是敢為天下先,更是無私無畏。”熊輝認為,當年很多仁人志士為了革命毀家紓難,應該説,辛亥革命的勝利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場起義的成果,是無數革命先輩,無數失敗的起義共同鑄就的成果。   

  事實上,熊輝在很長一段時間並不知道父親的顯赫事跡。雖然孫中山先生曾明確給予父親“打槍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嘉許,但熊秉坤都很少主動提起往事。   

  “1945年辛亥革命紀念日時,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採訪父親談辛亥革命的英雄往事,沒想到熊秉坤以‘只談民主和平’為由拒絕,耿直的性格可見一斑。”熊輝還透露,在紀念辛亥革命50週年的酒會上,“末代皇帝”溥儀端著一杯酒走到熊秉坤面前説:感謝你這一槍把我打成了“新人”!二人隨即“杯酒泯恩仇”。   

  熊秉坤等革命志士的起義情景,如今已經塑成群雕,屹立在蛇山之上的武昌首義公園。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認為,辛亥革命留給後世的遺産在於,不僅有所破,更有所立:它推翻了舊制度的同時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新社會,展現了革命精神和建設精神。  

  鄂軍總督府前的炮火風雲,中山艦號的慘烈悲鳴,陽夏保衛戰的奮勇不屈,每一處歷史遺跡,都穿越時光,訴説著百年前一幕幕的恢弘往事和革命志士的愛國豪情。 

  辛亥革命精神到底是什麼?熊輝認為,辛亥革命精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以天下為公為己任、愛我中華的民族精神;“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精神;改天換地、默默耕耘、鍥而不捨的愚公精神;無私無畏、忠貞奉獻、毀家紓難、甘灑熱血的大愛精神;胸懷大局、求同存異、風雨同舟、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他説:“只有真正理解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才能更好的建設今天的國家,為了更加繁榮的明天奮鬥。”

  在辛亥革命紀念館(鄂軍總督府舊址)門前,記者偶遇了一隊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學生,他們利用暑假期間在武漢走訪辛亥革命遺址並進行社會調查實踐,參加此次活動的大三學生蕭曼認為:“對我們而言,學習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和慷慨豪情,就是堅持正直為人的原則,執著自己的奮鬥目標,堅持不懈的做正確的事情。”

  歷史斗轉星移,精神薪火傳承,而如何對辛亥精神進行與時俱進的解讀,正是弘揚辛亥精神的關鍵所在。(記者 李徽)

  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學生利用暑期走訪辛亥革命遺址並進行社會調查實踐(台灣網 李徽 攝)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向烈士敬獻花圈(台灣網 李徽 攝)

  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認為:辛亥革命不僅有所破,更貴在有所立(台灣網 李徽 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