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抵武漢 首義之城話辛亥

時間:2011-08-25 1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辛亥革命50週年時我陪父親到北京,在國宴上溥儀來給父親敬酒,我感到很稀奇。”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新軍工八營班長熊秉坤之子熊輝,14日在武漢的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舊址,與前來採訪的兩岸記者“重走辛亥路”聯合採訪團,分享了關於父親的辛亥記憶。

  熊輝回憶道:“溥儀説他這個皇帝是被‘熊一槍’打垮的,要感謝‘熊一槍’!父親很高興,回答道:‘過去冤家路窄,現在冤家路寬,你我殊途同歸,都成了新人,我們新人做新事,我把酒喝光!’”

  這一幕,讓原本對父親在辛亥革命中的經歷不以為然的熊輝,開始認真了解並珍視這段歷史。如今辛亥百年,在這位85歲的老人心中,辛亥革命精神是以“天下為公”為己任、愛我中華的民族精神,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鍥而不捨的愚公精神,無私無畏的大愛精神和風雨同舟的團結精神。

  “只有更好地了解辛亥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創造明天!”他説。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首義爆發,孟廣城等率南湖炮八標上蛇山棋盤峰陣地,直轟督署、藩署,成為首義成功的主力。翌日,紅底九角十八星旗高飄于蛇山山頭。今天,這裡成為首義公園。

  公園內的首義人物群雕,刻畫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志士,如黃興、宋教仁、劉公、孫武和起義前夕至湖北軍政府建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革命黨人吳祿貞、劉靜庵、蔣翊武、劉復基、熊秉坤等等。

  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指出,雖然武昌起義時孫中山遠在美國,沒有直接參與這次起義,但起義的政綱和具體行動戰略部署,以及首義成功後一系列重要步驟的實施和文告的發佈,都來自於孫中山和同盟會,“毫無疑問,孫中山是武昌首義的精神領袖。”

  他説,武昌首義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産,一是為創建新的社會制度而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二是建設新社會的建設精神。

  在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向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圈。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理事、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馬敏在此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偉大復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提出了實業計劃,但卻由於種種曲折未能實現。今天,在海峽兩岸人民的不斷努力下,孫中山先生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辛亥百年,我們應該繼承辛亥革命志士的遺志,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努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步步實現。

  湖北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楊松會見採訪團時表示,湖北省正在對辛亥革命相關遺跡進行修繕或復建,並將舉行一系列辛亥百年紀念活動,除了官方舉辦的紀念大會、文藝演出、展覽、論壇、研討會等活動之外,還鼓勵民間多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注重對青少年的教育。

  在鄂軍都督府舊址,記者遇到一群合肥工業大學的學生。他們利用暑期特地前來瞻仰革命遺址,親臨歷史發生地和與革命志士後人的偶遇令他們難掩激動之情。“在現代社會,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誘惑或不公平,大學生們要以勇猛的態度堅持做正確的事,這就是首義精神對於我們的啟示。”一位女生如是説。(記者 路梅)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