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重走辛亥路:再讀黃花崗

時間:2011-08-25 14: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烈士後人在墓前合影

 

  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329廣州起義”,其犧牲之慘烈,在孫中山領導的歷次起義中堪稱之最。7月11日,來自海峽兩岸的40余名記者來到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開始“重走辛亥路”聯合採訪的首站行程。

  棟樑斷折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林覺民犧牲前所寫的《與妻書》,讓人讀之斷腸落淚。這位集情操、才情、真情于一身的大好青年,在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中隕落。

  其實,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優秀的不止林覺民一個人。“國之棟樑,于斯斷折”,烈士墓的後方,通體以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兩根石頭梁柱指向天穹,卻是斷折的造型,代表黃花崗起義中殞身的烈士,都是當時的國之棟樑。“他們很多是留學生,學成歸來,一腔熱血,卻壯志未酬便已犧牲”,女導遊對記者説。

  黃花崗起義,堪稱歷次起義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方生洞、喻培倫、陳與燊、宋玉琳、羅仲霍等一大批青年精英在此役中逝去,這些人本來都是各個行業的專才,所以孫中山痛心地説“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烈士們為理想拋灑熱血,還慘遭殘暴的清政府曝屍街頭。導遊介紹,幸有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險出頭,通過廣州4家善堂出面,才得收集72具遺骨,他以房産作抵,買下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作烈士之墓。因嫌紅花俗氣,潘達微改地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這也是起義名稱的由來。

  先輩遺志

  在陵園裏,烈士的後人們接受了記者採訪。“沒有這些先輩的無私奉獻,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生活”,烈士羅遇坤的孫子羅錦初説:“我為他們驕傲!”

  一頭白髮的陳世乾,向記者展示了一份“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證書上鉛字寫著“查陳文褒同志在革命鬥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落款是毛筆手寫體的毛澤東,時間為1956年。陳世乾的祖父陳文褒,原是歸國華僑,為支援革命,捐出了自己大部分財産。黃花崗起義中,陳文褒在攻打總督府時壯烈犧牲,時年僅31歲。

  76歲的溫國傑是烈士溫生才之孫,從1981年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成立以來,他一直任會長。20多年來,除了每年例行的拜祭外,他常常來陵園義務給學生們宣講先輩的革命事跡。

  “跟先輩為了振興中華犧牲相比,義務講解是很微小的事,但是,先輩的遺志一直激勵著我們,為振興中華貢獻一份力量。”溫國傑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