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

時間:2011-08-11 16:41   來源:岳陽樓景區管理委員會
  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魯肅因城為樓,修築了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閱軍樓樓高數丈,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方始稱岳陽樓。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中書令張説謫守岳州,擴建閱軍樓,取名為南樓,後改為岳陽樓。
  宋慶曆四年(西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于慶曆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援下重建了岳陽樓。樓臺落成,滕子京寫下求記書,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一併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範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見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368個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薄,語氣鏗鏘,文中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等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從此《岳陽樓記》流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絕冠天下。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 
  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 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于一身的古建築精品。它于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 8 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産。它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 
  2007年9月,岳陽樓景區擴建竣工,新景區建成開放,景區面積由73畝擴至670畝,分為文物保護封閉式管理區和公益性開放式休閒區,新建瞻岳門、倣古城墻、角樓、洞庭風韻詩廊、汴河街、南大門、雙公祠、五朝樓觀、碑廊、呂仙祠等景點。新舊景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高度和諧統一的精品旅遊景區。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